从这块古老的化石上,能清晰地分辨出“鱼”的头部及背鳍、嘴和眼睛等器官。其实,这条化石“鱼”属原口动物纲,是最原始的软体脊椎动物。侯先光教授介绍说:“动物硬骨骼的化石比较容易形成和保存,而动物的软组织或没有硬骨骼的软体动物一般难以形成化石保存下来。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一旦死亡,软组织马上开始氧化腐烂,同时更易遭受其他食肉动物的分食,所以,只有不易腐烂的骨骼才容易形成化石。只有在十分例外的情况下,动物的软组织构造才能形成印痕得以保存,为人类提供认知原始生命的机会。这条软体古鱼保存得如此之好,再次证明澄江化石群如珍宝般的价值。”
脊椎动物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关键一环。而作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人类在内的硬骨鱼纲,约有5万个现存物种,占脊椎动物现存物种数的98%。因此,生命史上,硬骨鱼类的出现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然而近百年来,由于缺乏直接的化石资料,早期硬骨鱼的起源研究一直未获大的进展。1999年,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罗惠麟、陈良忠、胡世学在昆明海口地区的耳材村进行田野考察时,发现了两块脊索动物的化石标本,经过对这两块化石标本长达5年多的研究,他们将形成化石的这两种脊索动物分别定名为海口华夏鱼和中新鱼。科学界确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脊椎动物。科学家们由此推断:“鱼是所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远古始祖”。去年,第三块古鱼化石又在海口被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侯先光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这块化石与海口华夏鱼、中新鱼是同一种类。目前,他已将学术文章发往英国皇家协会。
在堆满沉积岩碎片的研究所里,研究人员正默默工作着,所有重大发现都是这样一片一片剖出来、一针一针凿出来的。这些古老的化石形成于数亿年前的海洋中,曾经蓬勃的生命现在却如同黑暗的时光走廊一般安静,从不给苦苦追寻它的人任何提示。然而,17年前侯先光就已经听到了它们所凝固的“生命进行曲”。
1984年7月1日,云南抚仙湖畔的帽天山上,在清晨的蒙蒙细雨中,侯先光开始了一天的化石挖掘工作。下午3点多钟,一块岩石被劈开,侯先光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呈半圆形的化石,这是他从未见过的生物的化石,接着,他又发现一个半长椭圆形化石,又是从未见过的化石。接连发现两类以前从未见过的化石,侯先光忘记了接连20多天一无所获的沮丧。又挖了一会,一块化石突然显露在湿漉漉的岩石剖面上:长4-5厘米,背壳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向前摆动的腿肢对称地分布在背甲之下。这是一块完整的、保存了动物软体附肢印痕的化石!侯先光恍然大悟,先前发现的那两块化石,实际上是同一种动物的头甲和尾甲……后来,这一天成了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纪念日。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德国的塞拉赫教授称:“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就像是来自天外的信息一样让人震惊。”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1984年至2002年,已被描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已达120余种,分属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10多个动物门以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此外,还有多种共生的海藻。侯先光教授的研究,还修正了前人对某些化石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许多科学新观点、新发现。例如,推翻了怪诞虫是背、腹倒置的错误结论;另外,过去的研究认为大型奇虾等动物是腹部无腿的奇异庞然大物,澄江动物化石研究表明,这些动物腹部均有粗壮发达的双支型腿肢。
如今,澄江帽天山已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那些无言的化石,正躺在拥有声光电等先进展览设施的澄江动物群展览馆中,向参观者诉说着生命起源的秘密。
(云南日报,2002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