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参加网路聊天课程及教学人员课程,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另一个尝试,当起窗口负责人,还有教学人员,由于家庭因素我到小南门教了两个月,这其中也看到许多学员,有人不想被孩子绊住修炼脚步,勇敢的带着两个孩子来学习,有人克服年龄大的困难来尝试,每个人对法认识的不同,也影响他们自身的修炼表现,但对于教学的我来说,只要他们愿意来,我都乐意教。
工作中也在修去我的人心,刚开始很执著自我,认为我讲真相的方式,好象被一个模式定住了,但一查找自己,还是一句话,我是在证实法,还是在证实自己呢!马上就把这个念头消灭了。还有每次讲完真相都要做汇报,那时觉得很麻烦,还要将网友分类,越不想分就越分不好,磨去那颗心后就好了,毕竟一个整体作业,一定是不同于个人方式,这个时期是要全面救度,而个人那点人的东西,怎么可以阻碍一个正法时期大法弟子的责任呢!
我们都是在迷中修,众生的念头又是多变的,长久讲真相的经验,让我明白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我们的基点只有一念就是救度他,大法弟子具有的特点就是善,修炼中的体现会表现在讲真相过程中,当我念头很纯正时往往效果就会好,如果出现有浮躁感,只是为了完成工作的心态,往往无法打动人心,每个众生都是可贵的,也不能有任何想法,这个可度那个不可度,我们只管去做,用法去衡量。
认识到退党中心的重要性,我也开始在电邮族群发表一些心得,希望更多同修参与手动聊天,能让更多可贵的中国人退出邪党,在我们这里的电脑基地我也办了几次课程,看到网站上的退党人数,每天都在大量增加,感觉到我们这个整体的法力在变大,这样的情形让邪恶非常害怕,对这网路聊天工具也做了更多限制,加好友时数量常常变动,但我相信我们救度的心不变。
最近我找到一个很大的执著心,一个很大物质叫“想象”,有时候事情还没发生,在我头脑里已经有了结果,对于一个修炼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师父《在二○○二年美国费城法会上讲法》中说:“我过去讲过,我说实际上常人社会发生的一切,在今天,都是大法弟子的心促成的。”大法觉者的一念是可成宇宙,那思想和物质又是一性的,那隐藏在“想象”物质背后的是怕心,它是供给“想象”能量的,体现在生活中,如:同修脸色好象不太善,是不是对我上次犯的错没忘记?同修会不会告诉谁我哪一点不好呢?今天晚上有学法组,我就会有一点不经意的想象,不知先生会不会生气,星期日有交流会不能和先生去买菜,不知要怎么开口,电话响了万一是同修打来的,先生脸色……等等,我很惊讶自己修这么久了,怎么还被这样的心牵绊住,我告诉师父我不要这个物质,它是旧势力后天强加给我的东西,我要否定这一切,走师父安排的路。
当看穿这些以后,遇到事情就有不一样的结果,有天晚上坐同修车一起去交流,回来晚了我不再想先生会怎么想,结果回来先生已睡了,第二天先生质问我为何那么晚呢?我没有观念我是错的,也没观念先生应不应该生气,我告诉他由于是坐别人的车,当然要等别人回来我才能回来嘛!先生就不再说什么了!一天晚上网路负责人十点多打电话向我“邀稿”写心得体会,我思想又开始想象时,马上察觉这是不对的,讲完电话就看到先生表情很特别,刚开始好象是要数落我,但一会儿又不见了,或者是说好象是忘记了。一个常人在修炼人面前是很脆弱的,重点是我们自己思想纯正吗?
另外对同修的想法,无疑是加强了间隔因素,一位同修告诉我,我常常随心而化、自心生魔,刚开始时对这样的话感觉到自己很受伤,认为我并不是这样的,还对这位同修有意见,找到想象这个物质之后,我很感谢这位同修的提醒。
《在北美首届法会上讲法》上提到,“所有遇到的事情就看你能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修炼的人,来找找你自身哪儿错,哪儿不对。你能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修炼的人对待吧,大家记住我这句话:你真能够把自己当作一个修炼的人,你碰到什么事情、麻烦事,你心里头不高兴的事,不管表面上你对不对,你都要找一找自己的原因;我是不是在这些问题上有很不容易察觉的那个动机是错的?如果修炼的人要是只从表面上放得下,但内心里边还在保守着、固守着一个东西,固守着你自己的那个你最本质的利益不让人伤害的时候,我告诉大家,那是假修炼!你自己的内心要不动,你是一步都提高不了,那是骗自己。只有你真正的从内心提高,你才是真正的提高。”人的思想总是希望别人说我修得好,担心别人对我有意见,真正一个好的修炼人,是没有这些框框的,人世间的东西是修炼人要放弃的,我还在抓着不放,那些都是名、利、情,一个大觉者是要成就什么呢?现在的我越来越清楚了,是啊!那无量无际的众生还在期盼着我,我还有什么不能放的呢!
记得2005年5月份为了要去新竹参加网路小组半年交流会,和先生闹矛盾,闹得都要离婚了,回来后虽然一切都没事,但想想还是自己的心促成的。修炼六年多了,我也该成熟了,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感谢师父在这条路上对我的呵护,感谢同修的帮助。一点心得跟大家分享。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2/3/6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