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师父好,亲爱的同修们好!
我的名字叫马瑞克·塔塔寇,来自斯洛伐克。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有关我如何去掉认为自己正确以及坚持自己观点的执著心。
在我来看,修炼过程是很简单的。难的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去掉自己的执著心。即使有时我们并没认识到自己有某些执著心,可是师父会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境使我们认识到这些执著。我们不应该认为做证实法的事就不需要修炼了。恰恰相反,我们为证实法做的事越多,我们越要修炼的更好,这样做事的结果才会好。
我最近在夏季洪法旅行时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很早就开始计划夏季洪法的行程了,这样才会有时间去联系当地的媒体、市长(或其他一些重要的人)。通常这些事都是由我来负责的,这一次也是如此。我想:“七二零是邪恶开始迫害的日子,当天我们一定要在一个大城市里举办活动,这样才会引起主流媒体的注意。”按照这种想法,我把行程安排在了从那一天开始的一个星期内。然而,许多的反对意见立刻就涌出来了。他们想:“在七二零之后的那个星期我们没有时间。如果可以在这天之前的一个星期开始就好了。”可是如果这样安排的话,就意味着七二零当天我们是在一个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里。
在开始的时候我想:“我所考虑的是最好的可能性,他们竟然不同意?我要想办法劝说他们才行!”我甚至想就按照我自己的计划来办,哪怕这样会使一些人无法来参加活动。然而,就在那时,师父的一段话在我的脑海里反映出来:“我们说在矛盾面前,退一步海阔天空,保证是另一种景象。”(《转法轮》)
这时我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我坚持自己的想法那我就做错了。于是我改变了计划,使我们在七二零之前的一个星期去布拉迪斯拉法市,而七二零那一周我们去其它的城市。
为了获得媒体的重视,我们计划在大城市里举行揭露中共活体摘取器官的展览,这样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学员的参与。在这之后不久,一个新的挑战出现了,有一个全国最大的节日恰好在我们计划举行展览的同一天。一名学员去询问我们能否也参加这个节日,很幸运的我们被批准了。所以,在一些学员心中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这次就去参加那个节日吧,揭露活摘器官的展览以后再办也可以。当时我心里非常生气:“在迫害日之前举行揭露活摘器官的展览,是获得媒体及人们关注的多么好的一个机会啊,难道就这样浪费了吗?决不!”我越是这样想,情况就变的越糟:似乎可以去参加我们那里活动的人太少了,那个大节日的广告到处都是,所有人都想去那里。
很快我就认识到我不应该这样想问题。我是一个修炼人。师父的同一段讲法又一次出现在我脑海中:“我们说在矛盾面前,退一步海阔天空,保证是另一种景象。”(《转法轮》)
我决定退后一步。我告诉其他的学员我同样支持其它的活动,我会尽全力来支援两个活动。很快,事情变的明朗起来,两个活动都有足够的学员来参加。我非常的高兴,而且这件事再次向我证明,我们的思想越开阔,越多的事情才成为可能。在活动开始的前一天,我在中领馆前发正念,为第二天的活动清场。我当时心无杂念,只是想祝福众生,让他们可以选择最好的未来。
就好象是奇迹一样,第二天,有一个主流媒体(STV)的记者来到揭露活摘器官的展览现场,他对最近有关中共活摘器官的新闻很感兴趣。在听过我们的叙述之后,他表示非常相信。但是,他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一定要去采访中共大使并询问他的观点。他觉的作为记者来讲,公平是很重要的。
我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干扰,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并开始刮风。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正念。于是,我们开始发正念而且一直没停止,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其间有一个警察停下来问我们活动是否有许可,我过去和他讲真相,告诉他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而且我们是不需要申请许可的。我的思想非常坚定,坚决不让旧势力钻空子。那个警察很快就走了。情况稍有好转,天气也好了一些。
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学法交流。之后,我们打开电视想看看今天活动的结果,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他们播出了大概两分钟的对我们的采访镜头。有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条新闻,在之后的那个星期,当我们去其它城市的时候,那里的人们告诉我们他们已经都知道了。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过后不久,我听说有另外一家小规模的电视台也采访了去参加大型节日活动的学员。我很高兴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事实真相。
通过这些事情我认识到,我们必须以修炼人的心态来做每一件事情。我们不应该用人的想法来作判断,那样我们将限制自己的伟大能力,而且事情的结果也会很糟糕。我还认识到,只是集中在一条特定的路上也会使这条路变的很难。但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虚心、放弃自己的执著心和先考虑他人,我们就可以顺其自然的达到结果。
要想做到这几点,只有在师父为我们安排的路上勇猛精進,用心学法,做好三件事。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时间,因为这是师父用巨大的付出换来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不当请指出。
谢谢师父,谢谢同修。
(二零零六年圣彼得堡欧洲法会发言稿)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1/11/8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