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乐团”,两个月前刚刚组建的军乐团,浩浩荡荡200名法轮功学员,鼓号齐鸣,震撼人心,叫人啧啧称奇。许多人想一探究竟。
大鼓 | 小鼓 |
小号 | 长号 |
*团员来自各行各业
天国乐团总指挥是陈汝棠,出身音乐世家。陈先生介绍,才组建两个多月的天国乐团,目前团员大约有200人,主要由大纽约地区的法轮功学员组成,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男高音歌唱家关贵敏、女高音姜敏和一些音乐爱好者,然而更多的是并没有什么音乐基础训练的人,包括公司主管、医生、画家、工人、家庭主妇、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13岁。
陈汝棠说,两个多月的时间组成这样一个军乐团可以说是个奇迹。当被问到,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这么多原来不怎么懂音乐的法轮功学员组成“天国乐团”,并在短短时间能做公开表演,奏出震撼人心的乐曲时,陈汝棠说:“天国乐团的成员都是修炼的人,自我要求高,自觉练习,成长速度比一般乐队要快。”
当然,天国乐团对团员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平常个人每天自己练习,每个周末集体训练一整天。长号手李百根说他最喜欢和大家一起练。那样感觉能量场非常强。同时,看到其他学员的刻苦精神,也受到鼓舞,大家共同切磋,比学比修,进步得快。
铜管 | 法国号 |
钹、短笛 | 黑管 |
*洪扬真善忍 镇邪反迫害
鼓手宇欣是新唐人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她说,天国乐团的奇迹原因之一是靠大家“心”的力量,和反迫害的精神,大家是想通过吹奏出的乐符传达真善忍的美好。
宇欣介绍说,中共在中国采用“打死白打死,打死算自杀”的政策残酷迫害法轮功学员,很多法轮功学员被迫害致死,有名有姓的已经超过二千八百名。这个军乐队的成员,有的是亲身遭受过中共的酷刑折磨,有的是亲友在中国遭受到迫害。他们来参加军乐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法轮功真相。
来自中国大陆的法轮功学员李百根,两年多前为了逃脱中共抓捕,辗转到美国。当他听说要组织军乐团,通过这种形式向民众展现法轮功的祥和美好以及法轮功学员多才多艺的风貌,立即报名,成为长号手。
李百根说,吹号时感觉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他的心声:“法轮大法好。世界需要真善忍。希望每一个听到天国乐团音乐的人都能感受到法轮大法的祥和和美好。”
长笛手朱丽亚(Julia)表示,能以一个修炼人祥和的方式,来洪扬法轮大法的美好,感到非常的荣幸。她说:“大家都是凭着一股毅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希望能以这种文艺的方式将大法的美好告诉世人。”
萨克斯风 | 中音巴里东(上低音号) |
低音号 | 苏莎号 |
*吃苦当成乐 孜孜修心性
如同天国乐团的大多数团员一样,李百根三个月前基本上是个乐盲,从未摸过任何乐器。
李百根说:“刚拿到长号,真是有点不知所措。不会识谱,没有乐感,节拍跟不上,要么吹不出声,出声又老走调,心里着急,越急越吹不好。但是,既然是为了向世人讲真相,再苦再难也要练好。”
他每天练习好几个小时,因为吹号是用双唇对着号嘴用力,没练几天,嘴唇就开始破,最厉害的时候,吹完号,嘴皮子都沾在了号嘴上,双唇直流水。即便这样,一天也没有停止练习。
吹小号的几个年轻人,例如约翰和小冉,都是电脑工程师,工作忙,还承担着其它的义工工作。为了在短期内达到能奏乐的要求,他们每天将小号嘴带在身上,一有空就练习,连走路或开车的时候,也在练习吐气换气。约翰说,他白天忙没时间练习,半夜回家,为了不妨碍邻居,就躲在储藏室里练习。头几周,嘴巴吹得肿起来了,特别在练习高音时,小号手们普遍反映脑袋剧痛。但是,凭着修炼人的坚强意志,他们一天也不曾松懈,天天苦练,而且天天感觉自己在提高,每当吹好一个音符时,心里特高兴。
约翰表示,自己在美国长大,从小没吃过什么苦,打坐一小时也不痛,很轻松。但是,练习吹号真是碰到了挑战,这个过程正好可以磨炼意志,提高心性。
*心静自然成 超水平发挥
既然参加军乐演奏也是破除中共邪灵对法轮功的诬蔑和迫害,参与者的参与过程必然会和个人的修炼联系在一起。短笛手赵欣对此颇有体会。她说:手中拿着笛子吹不出音来,心里着急,越急越吹不出音,越跑调。我想,师父讲过,过去的人哪做什么事都是先调息,静下心来再动手。修炼的人讲心静和定力,我得把心静下来。就坐下来学法,读《转法轮》。渐渐的心里不浮躁了,再吹,真好,不费劲就吹出要吹的音调了。吹笛子也是修炼。
“天国乐团”团长,法轮功学员、男高音歌唱家关贵敏说:“我们的乐队已经两次参加纽约的社区游行,观众反应热烈,因为在海外,在华人中根本就没有过这么大的乐队。看到法轮功学员的军乐团表演,他们使劲的鼓掌,很多人都看呆了。”
住在中国城附近从大陆来的居民,以“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八个字来描述天国乐团在洛杉矶中国城的游行。他表示,看到腰鼓队时感到非常的震撼,游行中再加上横幅标语,可说是惊天动地。他说,共产党表面看起来很强悍,其实它是非常害怕的。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3/2/7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