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找,真的很不容易,是慈悲的师父引导着我,点悟着我,一点一点的认识到一些问题,这个认识的过程,让我也感受到了师父慈悲救度的艰辛。现在我把学这篇新经文的所得整理出来,与同修切磋。
一、不是为了去怕心而修炼
我们在做证实大法的三件事中,有许多念头其实并不是正念。比如,在发放真相资料讲真相的时候,想:“即使被邪恶抓進去了,我也得把真相告诉给人,包括我遇到的抓我的做坏事的人”。从表面来看,这一念是好象很正了。随着在修炼中不断提高,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念头却是在承认旧势力迫害大法了,然而还不止这样,其实这个念头还是一个我们为了放下怕心的一个人的办法。就是说:为了放下讲真相怕被抓的执著心,把“被抓”这种最坏的情况也考虑進去了,这一层意思是:既然被抓了还是要向恶警(或不明真相的人)讲真相,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旧势力之所以能利用我们这个“即使被抓还要讲真相”的“善念”达到迫害大法和大法弟子的目地,是因为我们为了去这个怕心,用的是人的办法,而不是修炼人来源于大法的正念。在《转法轮》中讲:“你想通过什么手法、方法去静,我说那都是向外去求了。而炼功恰恰走偏,走了邪道了,就是指人向外去求。特别在佛教中,你要向外去求,他就说你走魔道。”
没有怕心,不是人的一种什么表现,不是表现上没有怕心,就算达到了无私无我的境界,而是在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的过程中,修炼人在不同层次上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没有怕心的。说白了,我们不是为了去怕心而修炼,但是唯有重视学法和学好法才能去掉怕心。
二、正念帮助昔日同修回到大法修炼的正路上来
邪悟了的同修,我暂时称这些人为“糊涂虫”,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糊涂虫”。因而我也就了解到一些这些昔日同修的状态。他(她)们相互之间联系很广,全国各地的都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他(她)们认为自己做得好,认为自己在“真修”,但却不是用《转法轮》这部大法和师父的要求去衡量。他(她)们中有皈依的;有進入其它法门的;有传什么八万四千法门对应着要成就这么多个主的;还有许多说什么自己真正的师父是谁谁谁,在曾被非法劳教、劳改的学员中背颂着传什么所谓“真经”的;五花八门。
我与这些“糊涂虫”有过多次的烦心的接触,他(她)们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法理不清,怕心很重。“这些人怎么能糊涂至此,怎么能这样?”我就把他(她)们在歧途中偏离了大法修炼的所为表现出来的“恶”看得越来越重了。
现在学了《走出死关》这篇经文之后,我才知道我错了!师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走错路的甚至是背叛过的昔日学员。师父所讲的法,发表的新经文,每一个字也都是讲给他们的,正是因为师父的洪大慈悲,才能有那么多的学员回到大法修炼中来。是我自己只看到昔日同修的错,只看到他们的怕心,于是在我指责他们的错时我自己的怕心就被邪恶的掩盖起来了。
师父在许多次讲法中,有提到邪悟的学员的地方,我用人的想法认为师父针对邪悟的人讲得很少,师父也不想对这些人多讲什么了,在不知不觉中,我就形成了一种对邪悟的同修的一种“排斥”的态度,是把昔日的同修排斥在师父要救度的生命之外了,我一直是没有察觉的,虽然偶尔也为他(她)们发正念,偶尔也与他(她)们交流,但我真的没有关心他(她)们,真的没有为他(她)们好!
我们大家都看到:学了大法的人之所以邪悟,无论是什么具体情况,很多是因为怕心;邪悟之后,被所谓“转化”之后不能清醒,还是因为怕心。这些人往往表现得法理不清,糊里糊涂,也是因为没有重视学法,没有真正的学好法,才会被怕心左右,才会邪悟。其实,这个“怕”心,并不只是那些昔日同修才有的执著心;这个法理不清晰的状态,也不只是他们才有的表现;而帮助昔日同修走回到正法修炼之路也决不仅仅是他们的亲友同修的事。我们在修炼中,两个人发生了矛盾,这两个人要找自己,第三者看到了也要找自己。既然是这样,那么邪恶的旧势力把我们的同修迫害得象个理智不清的人,连常人都感觉这些人无可理喻,面对邪恶旧势力对大法这么严重的迫害,我们还不真正找自己,还不能清醒吗?
昔日的同修是否还能走回来,这个结果我们大家都不去执著,我们也不只是为了他们的清醒而做好,但是出现这样大的干扰、破坏,我们大家都应该正视自己的心,不能让这样污辱大法的罪恶再延续下去了,同修有怕心也好,法理不清也好,做过什么对不起大法的事也好,我们都决不允许邪恶的旧势力以此为借口来迫害大法和大法弟子。我们大法弟子的整体在法中修去怕心,同化大法的那部份是慈悲,在大法所赋予的大法弟子的慈悲正念中,我们圆容师父所选择的一切。
在学新经文的过程中,真有师父为弟子清除不好的物质的感受,就象是从另外空间去掉了肮脏的重物,隐约的感到一阵轻松。我体悟:是师父用强大的法力归正宇宙中一切不正的因素,大法弟子整体也在这过程中提高,所以我们每一位大法弟子认真学新经文也非常重要。让我们更加重视学法吧,让我们做得更好吧!
以上个人体悟,不正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6/11/7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