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悟透法理,理清思路
自从邪党迫害大法以来,家庭给予我的关和难一直是巨大的。由于我在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三年期间被非法劳教十七个月,我的家人在此期间承受了相当大的痛苦和屈辱,并被恶党灌输了大量邪说,被逼做了对师父和大法不敬的事。父亲在痛苦中患癌,医治无效,我回到家后不久就去世了。当妻子、母亲发现我再次走上修炼之路,几乎火冒三丈,不遗余力干扰我。对于家人的激烈反对,最初我想通过讲真相、发正念来改变这一切。但收效甚微。妻子根本就不听,还加大干涉我的力度。有时我几乎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一度对她们失去信心。
我想恰恰是自己的放任,许许多多执著和人心导致我在家庭中长期处于魔难中。由于家庭环境没有正过来,我的“三件事”长期以来做的都很被动。作为未来大穹的主、新宇宙的保卫者、肩负着巨大历史使命的正法弟子,如不能在家庭中堂堂正正修炼,这真是不应该的。由于我的坚定,师尊慈悲,让母亲结识了另一位大法弟子,明白了真相,不怎么反对我了。妻子的态度稍有缓和,但并没有根本发生变化。我也读了别的大法弟子归正家庭的一些文章,但对于妻子我找不到能使她改变的途径,不知如何向内去找。
这时师尊的《加拿大法会讲法》发表了,我真切的感受到师尊就在身后,密切的注视着弟子修炼。师尊指出家庭环境是正法时期为大法弟子开创的修炼形式,而以前我对此认识不足。不是妻子老说我不顾家吗?师尊还借常人的口点化我要珍惜家庭。我悟到师尊将家庭生活作为大法弟子的修炼形式,除了魔去我们与家庭有关的各种人心和执著心,熔炼大法弟子外,还要让大法弟子证实在家庭生活中如何修炼的路,证实“真、善、忍”大法在家庭生活中如何体现,这是新宇宙所需要的。师尊有许多关于夫妻相处,父母与子女等亲人间关系,及如何给家人讲真相的法。如何用大法的法理归正人类长期以来在旧势力的败坏下,家庭生活中一些变异的观念和行为,这正是每个大法弟子修炼中必须要正确面对的障碍和要走的路。
正如有个大法弟子讲,家庭中的表现是检验心性修炼如何的试金石。我悟到,家庭生活是魔去情、自私、求安逸、懒惰、情欲等人心和执著的好场所。家庭是做好师尊交给的“三件事”,完成史前救度众生,助师正法洪誓大愿的基点和保证。而旧势力也正是利用家庭生活来迫害大法弟子,想以此来毁去大法弟子的正念。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保持修炼人的状态而不懈怠,相当的难,比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要难的多。在家庭生活中不可丝毫的掉以轻心,要将长期以来在常人中养成的家庭是安乐窝的意识彻底修去,时刻保持强大的正念。我恰没做到这一点,稍不注意就错过发正念的时间,因不能时刻保持强大的正念,因此使自己长期处于魔难中,走了旧势力安排的路。
2、深入向内找
明白了这一点,我就更深入向内找下去。我发现了自己隐藏很深的私和强大的情的执著。我讲真相有很大程度上出于私和情,一是不想妻子被旧势力利用而因此被毁去,二是想让自己在家里修炼的安逸些。基点不是落在救度她的洪大的慈悲上,和开创堂堂正正家庭修炼环境的正念上。由于情的间隔和我的私心,使得对妻子的讲真相、发正念不起作用,因而延误了我做好三件事。
在家庭生活中我习惯于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满足于常人式的好丈夫、好儿子,而不是时刻用大法所要求的心性标准时刻对照自己,而展现不出修炼大法心性升华后大法弟子特有的风貌。因此在妻子眼里,认为我做到的常人也能做到,体会不到大法的神奇和美妙,从而不能认同大法。还有情,让我生不出那穿透妻子生命最微观的慈悲力量来,讲出的话正念不足,很浮。正是难以割舍对妻子的情,是以前我在被非法迫害中走向邪悟的最大原因。我悟到这个情绝不是对妻子的真正关心,而是一种真正的会害了妻子的因素。我理解和明白了什么是慈悲,那是完全无私无我,真正为一个生命的永远而去考虑和关注的洪大的境界。
3、处理好家庭矛盾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好突发的矛盾也是很关键的。每一次矛盾和麻烦的发生对自己都是一个全面的考验。而我不能智慧的平衡家庭关系,甚至守不住心性而魔性大发。这也使妻子和母亲对我有看法,也影响邻居了解大法真相。所幸慈悲的师尊在《加拿大法会讲法》和《美国首都法会讲法》中,讲了如何认识矛盾、麻烦和处理矛盾的法。这几次家庭矛盾发生后,我尝试用师尊讲的法去对待和深入向内找。当我找到自己的执著与不足时,妻子与母亲的气不觉间已消了,态度也奇迹般的好起来。
我再不会象以前那样去避免矛盾,而是在矛盾发生后用师尊讲的法理去衡量它。这时我就很好过关,并常常能看到解决的方法清晰的呈现在我面前。矛盾中当我守住心性,并在风波后深挖自己的不足,就会有一种升华的感受,觉的自己高大了许许多多。而妻子的眼里也流露出尊敬与感动的神色,母亲也涌满了笑容。
4、结束语
世人称“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只有慈悲伟大的师尊精深的法理才是真正处理好家庭关系的明灯。大法弟子在家庭生活中时刻保持强大的正念,用大法的法理严格要求自己,圆容好家庭修炼环境,才能更好的在做好“三件事”的神路上走好走正最后的路,并走向伟大的圆满。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7/10/8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