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意境,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磊落大方,光明祥和;第二种是高贵典雅,秀丽挺拔;第三种是恬静肃穆,深沉厚重。这三种正统的艺术风格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是作品必须达到的三种标准。如果作品在这基础上还包含有烟霞缥缈之气、忠义节烈之气、古朴典雅之气,那么这些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如人们画的神仙、佛像、广阔的宇宙,有风骨的仁人志士,象征着气节的梅、兰、竹、菊等。
唐代画家吴道子被尊为“一代画圣”,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道壁画四百余间,神态各不相同,展现出神佛的庄严和天国圣境的辉煌。他落笔一挥而就,不失尺度,所绘人物,用状如兰叶之线条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画画时,长安市民扶老携幼观赏、赞叹。作画表现神的光明,感动人心,意境高远。神的慈善、美好开启了画者创意的源泉,净化了观赏者的心灵,令人心驰神往,更加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坚定修道的意志。
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太宗真容》、《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图绘了开创大唐伟业的唐太宗李世民及众臣,形象逼真传神,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他画的《西域图》,通过对边远各民族人物形象及事件的描绘,反映出唐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和睦关系。他画的《魏征进谏图》表现了大臣魏征敢于直谏,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使人肃然起敬。这些画歌颂了唐朝一代天朝盛世的繁荣景象,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令人怀念和向往。
“比德”是中国文化中的特点之一,是将一事物比拟成一种人的美德,如竹象征“节”,梅象征“骨”等,是对品德的颂扬。如元代画家王冕一生以梅花的品格自勉,他作画意境的构成是画中题诗,诗中有画,意味隽永。他画的《墨梅》流传千古,画面题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赞美梅先天下春的高洁。山水画题材也很广泛,对于大自然生动的草木山川、云烟明海,都可赋予其精深的艺术内涵,那隐含在山水之中的民族气节和人们宽广胸襟的象征,被一代一代的画家传承着,上升为更广义的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中国画讲究含蓄,只要心有灵犀,就能领悟意境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作画者的要求,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和完美无缺的构图,更要求创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古人画论中讲:“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可见作画者的品德、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绘画品位的高低,因此学画必先立德。
国画的意境能够使人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当今,“真、善、忍”宇宙大法在世上洪传,给人们带来美好和未来,这是人们心中久远的期盼。画家们办“真、善、忍”美展歌颂大法、歌颂神,讲清真相,揭露迫害,使人明辨是非,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体现出艺术纯真、纯善、纯美的至高意境和境界。任何艺术、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法理的指导。实践真理、用各种形式传播善,不仅是画家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8/1/30/9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