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唐人“全世界华人钢琴大赛”复赛在纽约曼哈顿结束,九位选手进入十一日的决赛。 |
复赛选手在演奏中 |
复赛选手在演奏中 |
复赛选手在演奏中 |
复赛选手在演奏中 |
复赛选手在演奏中 |
复赛曲目庄严神圣,参赛选手造诣高
大赛评委Becky Yao(译音:姚贝琦)说,参赛的选手水平都很高。复赛曲目是同一曲子——孟德尔颂庄严变奏曲,能够看出选手的水平是否扎实,对乐曲的理解是否深刻,台风是否稳重。一比较就很能分出上下。孟德尔颂庄严变奏曲不容易演奏,有一定的难度。选手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表达了乐曲要表达的庄严神圣的意境,技巧上也达到了要求。
大赛评委刘绍珊则表示,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对选手们在技巧、音乐性,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上有了更多的认识。复赛的曲目孟德尔颂庄严变奏曲,是比较难的,不仅仅是技巧上难,而是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技巧。有一段变奏是一段很庄严的慢板,是一个四部和声,她的难度绝不亚于任何一个速度飞快的曲子;就象在一个教堂里,四部的和声,四部的合唱团,要把每一部表现清楚,在表现清楚的同时,四部还要很和谐。这是一个很难掌握的技巧,这个技巧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教堂达到了顶峰。选手要用十个手指把这个四部和声的庄严辉煌表达出来,是有相当难度的。表达的好,会让人很感动;表达的不好,就是一个普通的和声。快的地方,大家都弹的相当好,手指头的力度,流利性都很好。
姚贝琦还补充说,孟德尔颂庄严变奏曲主题是在D小调上,那个慢板是转到了D大调上。这个四部的合唱,整个音乐的气氛和情绪都是非常神圣的,表现了神圣,庄严和光明,很震撼的力量。选手需要能表达出这个大气庄严的气派,就要有很深厚的声音。的确是不容易的。
姚贝琦进一步表示,进入决赛的选手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演奏有生命力在里面,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是要有感染力的。年轻的选手在技巧上不差,但人生的阅历有点嫩,对音乐的理解比较弱些,希望他们明年再努力。
她说,钢琴的表达需要大气和成熟的表现。明天巴赫的《D小调夏康》也是一个很重的大曲子,能够看出分晓。决赛的水平代表了华人的造诣和潜力,也会提升华人在音乐界的地位。
音乐提升人的精神,决赛曲目更加宏大
姚贝琦表示,举办大赛的目的是把传统的音乐回归到人类的生活中,这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遗产。正统的音乐真的能使人精神得到提升,心灵会有震撼和感动,作曲者也好,演奏者也好,听众也好,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种对神的敬佩,对宇宙伟大力量很虔诚的一种心态。美好的音乐可以洗去头脑里不纯的不好的杂念。尽管曲子本身有高低起伏,但演奏者需要非常的平和平静,才能表达出高深的境界。
决赛的曲目之一是巴赫-布梭尼《D小调夏康》。姚贝琦说,巴赫是音乐之父,他的音乐非常大气、震撼,展现光明,神圣,更是表达了对神的虔诚和敬畏。这就要求选手不但要技巧好,还要有力度和深度。这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把那个深厚的力度表现出来。弹好这个曲子,需要一个人的胸怀很大,能理解这个曲子的内涵,技巧训练很有根基,才可以的。
大赛评委刘绍珊则补充说,布梭尼是十八世纪中期非常著名的一个作曲家,他在巴赫原意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钢琴技巧,把这个曲子表现的绚烂至极。要把这个曲子溶在脑海里,身体里,才会把那个感觉弹出来。不同的人,不同的力道弹出的音色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评分标准。
参赛意义重大
评委们进一步表示,决赛选手都会进入明日之星音乐会,希望给选手们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以曲会友。大家都为推广古典音乐,保持古典音乐,出了一份力量。这些选手们能来参加新唐人举办的这个大赛,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是一件意义很大的事。现在很多人学音乐,我们的宗旨就是推崇正统的音乐文化。西方跟东方的古典音乐都是神传的文化,都是歌颂和敬畏神的。现代人为了名利而奔波,却总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不知道走哪条路,正统的古典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希望之路。
参赛选手:大赛很有吸引力
决赛选手林品安来自音乐世家,赞赏大赛选手水平很高,一些已有成就的演奏家也来参赛,可以看出大赛很有吸引力。他表示古典音乐让人的心灵很平静,很舒适,百听不腻。
决赛选手黄雅柔从小学琴,表示学习古典音乐能帮助陶冶人的品行,塑造良好的气质。新唐人搭建的这个平台给他们这些钢琴爱好者有个一个可以交流的舞台。感到复赛曲目孟德尔颂庄严变奏曲不容易演奏,一个主题有很多变动,每个变动都跟主题有关,要一气呵成,同时又要把不同的变奏部份连在一起。
入围决赛的九位选手选手是:刘倩芸、宋沛樟、林品安、许书豪、黄雅柔、林宛儒、陈永祯、Ni Haicong 和 Wu Xiaofeng。
入围决赛的选手都将在十一日决赛当晚的明日之星音乐会上表演。评委们期待选手们在明日(十一日)的决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大赛详情请上网查询:https://piano.ntdtv.com/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9/10/13/11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