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众生 除夕之夜救人忙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二月十六日】师父于《二零零五年旧金山法会讲法》中说:

退党人数持续的增加就是邪党的解体过程。不久在中国这个社会就会出现一个状态,比如互相之间坐在办公室里、在工厂里、在商店里或坐在酒桌上、甚至是在家里朋友聚会时,大家就会说:“你退了没有?”(众笑)“我早就退了。”“哎呀,你们退党怎么不告诉我一声啊?”(众笑,鼓掌)大家想一想,中国社会到了这一步的时候,邪党还存在吗?

师父的这段讲法对我启悟很大,讲法中所提到的这些地方不都是我们讲真相救人的好场所、好机会吗?大法弟子只有救人的份,救人、救人、救更多的人。

几年来,我按师尊的教导,不放弃任何机会讲真相。在师尊慈悲呵护下,我的讲真相和劝三退一直很顺利,即使在奥运开幕前夕,我因在婚宴上讲真相劝三退被人举报,“六一零”点名指令公安抓我,也没有人动我(残奥会结束后由朋友处得知此事)。这使我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师父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看护着我们,为我们化解灾难。只要我们正念正行,心系众生,慈悲救人,那么邪党就只有解体的份!

前几天,借侄女出嫁时机,一次就劝退80余人,个个退的均很顺利。当时心想,春节回老家一定还要救度更多的人。

节前我就回去了。我请村支部书记、主任、弟弟(早已三退)代我通知全村党、团员及离、退休老干部于年三十晚上到我家聚餐。三十当晚,人们陆续到来,两大桌的位子还未坐下。我心里请求师父加持给我智慧,让我所说的话可以打到他们内心直至生命的本源,使他们明白并接受真相,能够得救。

待众乡亲入座,丈夫(未修炼但一直帮我做大法之事)便自然担当起主人的角色,他首先讲了我炼功前后的身心变化,说法轮大法好,然后对我说:“该你讲了,说吧!”

人们都屏息凝神注视着我,这一刻仿佛一切都静止下来,只感觉我和众生期盼得救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正念的场犹如巨大的罩子一般笼罩了整个村子,空气是那样的祥和、平静、庄严、美好,真是佛光普照,礼义圆明!与此同时,同修大姐助我发正念请师父加持,排除一切阻碍众生得救的邪恶因素,将其转化成正的力量为我们救度众生所用。我内心坚定了“助师正法,救度众生”这一念,面对众乡亲平静的说:“我今天是给乡亲们送福来了。在座各位,不论长辈、平辈,还有不知怎么称呼的乡亲,你们都是我的亲人。虽然我没有经常回家看望大家,但在我心里时刻惦记着你们,我要把佛的慈悲带给你们,把幸福和平安送给你们,让大家为自己的生命选择一个美好的未来。”接着我讲了大法真相的美好和被迫害的真相,以及《九评共产党》等内容。我告诉他们,我不是反对××党,修炼人不参与政治。一切乃天意。天不灭它,谁也反不了,天要灭它谁也挡不住。我只是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告诉乡亲们真相,退出党团队,抹去兽记,免遭血灾,免遭陪葬。相信大法好得福报,不用花一分钱给自己和家人上一份生命保险,等等。

还没等我讲完乡亲们都抱拳点头,同意三退,还有的说要全家三退,大人孩子有几个退几个。我告诉大家,家人三退要本人同意才有效。紧接着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九评》、真相福字、小册子等资料每人一包,还附上10个真相护身符,发给了大家。有的人说10个不够,家里人多,要20多个。最后又来了一个党员,他是个电工,我也没有多说就把《九评》等大法资料和护身符捧到他面前,他双手接过并握住我的手说:“我早就知道你发大法资料和护身符,光给别人不给我,让我等了两年才给我啊!”我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他说:“这我也得谢谢你,总算盼来了。”当时我的泪水就差点掉下来……。这不是师父让他来鼓励我了吗?这不是告诉我众生在期盼我们去救度吗?

众生的等待又何止是这两年啊!生生世世的等待不就是为了这一刻能够得救吗!此刻我才体悟到了师父在经文《正念》中所说的“大法弟子已经成为众生得救的仅有的唯一希望”的真正含义。我们的史前大愿,我们的历史责任不就是助师正法、救度众生、使更多的众生能够得救吗?

三十晚上有一个党员未到,初一早上哥儿三个早早就来拜年了,我也给了他们护身符劝他们三退了。

除夕夜过去了,乡亲们的生命得救了,而我的心情非但高兴不起来反倒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愧对师尊,愧对期盼得救等待已久的众生,心里酸酸的止不住流泪。

想到平时,每当出门上街面对面讲真相,讲退几个人就觉得挺好,心想:“啊!又有几个生命得救了!”有时候退不了,花几张真相钱币也觉得今天没白来。可这次得救的人多了心情反而愈发沉重,莫名的难受却不知为什么。或许是因为我认识到应该救的人很多、很多,实际大法弟子救的人还是太少、太少了,自己不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救了多少人而是应该想有多少人还没有得救,有多少众生还在迷中,有多少人被邪恶谎言欺骗的众生还没有找到回归的路,有多少处于危险边缘的人还没有觉醒,离师父的要求还差太远……,想到这些,真的是高兴不起来啊 !

我要抓紧这有限的时间,努力承担起助师正法,救度众生的使命,多救一个是一个,记住师父的嘱托:“法徒精進志不退 万古艰辛只为这一回”(《志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