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绑架中坠楼身亡
殷凤琴遗照 |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吉林省“六一零”的恶警常征(音)带领延吉市国保警察朴贵赧、李成哲等绑架法轮功学员殷凤琴,过程中殷凤琴突然由自家五楼阳台窗口坠落,导致全身肋骨、臂骨、腿骨、脊椎骨等处多处骨折,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含冤离世。当时在小小的阳台间里,除殷凤琴外,还有李成哲、朴贵南两名恶警贴身监视被害人穿换衣服。
当时在场的人还有:被利用协助“转化”迫害的延吉市的穆某、吉林市的马某、两个女人,社区街道人员等共十多人。所有参与绑架的警察及协助迫害的人都罪责难逃。
多年残酷迫害 一家人处境悲惨
多年来,中共恶警对殷凤琴一家的迫害异常残酷。丈夫杨福进被迫害导致半身不遂;女婿李光石被非法判刑,被关押到吉林省吉林监狱迫害;女儿杨丽娟被黑龙江省的女子劳教所打毒针毒害。杨丽娟九死一生,精神失常,带着一个六岁、一个二岁的幼子却无力照顾抚养,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殷凤琴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恶警们也不放过殷凤琴。当时,参与“转化”殷凤琴的穆某都对恶警们说:你们看她家里这种情况,你们把她抓走,让他们一家怎么活?你们看着办吧!当时在场的人都沉默了一会。恶警常征突然态度蛮横的表示不行,他们必须抓走殷凤琴。
殷凤琴当时说绝不配合他们的绑架。恶警凶悍叫嚣说,他们公安局里有的是膘肥体壮的恶警,就是使用暴力用大被把殷凤琴包起来,也必须把她绑架到洗脑班迫害。
他们让殷凤琴到阳台间里多穿些衣服,两名恶警跟着挤到仅仅几平米的小小的阳台间里。于是发生了开始所叙述的那一幕人间惨剧。殷凤琴的儿子闻讯赶到医院时,殷凤琴已经含冤离世。
其实在事件发生前,社区街道人员就曾经带领当地派出所、延吉市国保警察多次到殷凤琴家骚扰。其中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六日,街道人员带领延吉国保警察到殷凤琴家骚扰时,就将一名来殷凤琴家的法轮功修炼者当场绑架,至今情况不明。
恶警假意安抚拖延时间
当时社区及国保警察极度心虚,不敢面对殷凤琴的亲人,全部逃跑的无影无踪。殷凤琴的亲人义愤填膺,找延吉市公安局讨还公道。
事后,延吉市公安局为了推脱责任,竭力安抚殷凤琴家人,说可以尽力满足殷凤琴家属的一切要求;但一方面又故意在赔偿问题上讨价还价,拖延时间,等待上级命令。
同时,有许多行踪诡秘的人开始跟踪监视殷凤琴家人和住所,殷凤琴家人走到那里,都会跟着许多人。
殷凤琴家人在巨大的精神及生活压力下,表示可以退步放弃追究相关迫害人的法律责任的要求,但为了剩下这一家人今后的生活,必须予以相应的经济赔偿和释放被非法关押在吉林监狱的杨丽娟的丈夫李光石回家照顾家庭。当时延吉市公安局回复说这些都可以商量,他们尽力满足被害人家属的要求。
不久,市公安局去信给殷凤琴家人,约定二零一零年二月三日到市公安局谈判。
恶警迅速变脸
二零一零年二月三日星期三一大早,殷凤琴亲属一行十多人来到延吉市公安局。刚到门前,恶警们就突然使用下马威,凶恶的无理呵斥威胁恐吓殷凤琴的一些亲属,并一个个的端着照相机、扛着摄影机对殷凤琴亲人一行十多人进行扫摄,搞心理战。
此次,延吉市公安局的态度180度大拐弯儿,他们否认当时警察就在阳台的事实真相,并反咬一口呵斥殷凤琴家人态度不好,说殷凤琴家人想得到他们的施舍同情,应该以祈求的口气对他们说话才对,不然什么也得不到!
公安局副局长杜云起(音)等对殷凤琴家属威胁恐吓,甚至咆哮着要非法拘押其中的一位敢于申辩的亲属。杜当时对殷凤琴的儿媳吼道:这儿有你什么事儿?!你姓董──!殷凤琴的儿媳当时就回敬杜说,她嫁到老杨家,就是老杨家人。杜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杜又威胁殷凤琴的儿子杨光说:你是想把你家亲戚都“折”进去么?你是想走你姐夫的路吗?
殷凤琴的家属在市公安局不但冤屈难伸,还被以杜云起为首的恶警绑架,当时只有三人被放回,其余亲属均被恶警夹持塞进警车,劫持到地方派出所非法讯问,恐吓不许为殷凤琴鸣冤。
为营救被非法拘禁的亲属,殷凤琴老伴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被儿子儿媳搀扶着,带着精神失常的女儿和两个不谙世事的外孙,一家六口走出家门,步履维艰的到州政府、市政府、政法委等相关部门四处奔波投诉,都被借口推诿,无果而归。他们走到那里,都被跟踪。
恶警将殷凤琴这些亲属非法拘禁到下午天黑前才全部放回。
发生这样的人命关天的事情,延吉市公安局用这种方式来回应处理,必然接到来自上层的命令。他们在拖延安抚殷凤琴家人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上报上级请示处理决定。
家人迫于威胁 草草火化遗体
二零一零年新年前,殷凤琴的遗体在延吉市火葬场草草火化。殷凤琴的亲属表示:他们是迫于延吉市中共公安机关的威胁,迫不得已。
现在看来中共恶党公安机构的诡计一时得逞了,但面对善恶必报不变的天理,所有参与迫害者,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都无法逃脱将来人类健全的正义的法律的制裁。邪恶中共又为自己暴政统治在全面爆发的全民反迫害运动中,最终走向灰飞烟灭的结局埋下了又一个暂时熄灭的活火山!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0/3/24/11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