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阳家属在秦皇岛昌黎县递交联名信 |
周向阳遭迫害经历
周向阳是二零零三年被冤判九年,在港北监狱遭受了多种酷刑折磨,关小号、昼夜被电击、长时间不让睡觉、殴打,更严重的是,港北监狱恶警对他施用地锚酷刑长达四个月之久,下来时腰已直不起来。(地锚酷刑,即是将人的手脚以各种姿势拉紧后,长时间固定在地面的铁环上。天津法轮功学员李希望就是被港北监狱地锚酷刑十天内致死。)
原天津市铁道第三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法轮功学员周向阳 |
周向阳为抗议迫害,绝食抗议一年半,体重只有七十八斤,多次住院急救。因周向阳被迫害案例在联合国备了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冤狱的第六年周向阳闯出黑狱。与为他等待,为他申诉七年之久的未婚妻李珊珊结婚,然而在新婚不到一年的时候,冤狱再次降临,周向阳又被绑架到港北监狱。周向阳自在三月间被绑架回港北监狱后,一直绝食抗议至今。
家人忍无可忍走上了控告之路
周向阳家人为救周向阳一直奔走于唐山国保、天津港北监狱之间,两造相互推诿、隐瞒。周向阳妻子李珊珊凄然写下自述体公开信《一对年轻人的苦难经历:七年等待 九年冤狱》投递到相关政府部门。周向阳的老母亲在港北监狱大门前穿上状衣抗议不让会见。
最后,一家人为营救向阳,结束冤狱与酷刑迫害,忍无可忍走上了控告之路。周向阳的老母亲先后递出一份《一位老母亲的控告》等的两封控告信,控告港北监狱酷刑犯罪和剥夺会见权,但是监狱管理局没有理睬。一家人决定聘请律师,开始严正控告。受聘的两位北京律师,先是到监狱依法会见受害人周向阳,遭到狱方拒绝,后在天津市中级检察院控告港北监狱监狱长李国宇和监区长张士林(港北二恶)涉嫌使用酷刑虐待的犯罪行为。虽然在长达十二年的迫害中,中共的政府机构对于大量存在的监狱、劳教所的酷刑犯罪情况置若罔闻,面对这些酷刑罪行的控告,总是以“没有证据”来推诿。其实对于民告官的案件,是有相关规定的,是要求官方举证没有犯罪事实,而不是要求控告民众举证,才能立案的。
天津检察院面对律师提起的控告仍然提出要有证据的无理要求。律师申明法律规定后,又说可以提供证据线索,监察机关有责任依据调查线索予以立案调查。检察院官员无言以对,只好接受控告材料。
逾千乡亲共同救助家乡好儿郎
同时在周向阳的家乡,乡亲们在看完《一对年轻人的苦难经历:七年等待,九年冤狱》自述后,很多人潸然泪下,为他们的坚持真善忍信仰的精神而感动,为他们遭受的无名苦难而心痛,在家属的提议下,一方乡亲纷纷签名,表达了共同救助家乡好儿郎,支持惩处犯罪恶警的心愿,联名人数达1495人,辐射到多个村镇。
在李珊珊的家乡唐山,也有几十位民众签下名字,仅在本村就有过半数村民签名。民众普遍赞誉法轮功,有的说“法轮功多好啊!好人受迫害,大家都签,都写上!”有个在工厂上班的妇女看了《苦难经历》后,主动把故事文章拿到厂里,结果所有职工都签了名。有个八十岁老太太,听说这事,让她孙女、孙子也签上,让家里人都签,说:“要是别的什么事,我都没有名字,这个事情,我有名字,我也签。孙子,写上,把你妈妈的名字也写上!”一个外乡的公务员说:“营救法轮功的人我签,都是群好人,我也积份功德。”还有一位乡的村长说:我就佩服法轮功的人,你们出来一件事就是为别人着想。现在这些个当官的出来一件事就是害人。
正义力量施压邪党公检法
九月中,周向阳家属怀揣近一千五百人的联名信开始上访,先后来到昌黎县,秦皇岛市和天津市的政法和信访部门,郑重的递交了联名申诉信。但是这些政府机关对这种民众支持他人维护权利的正义之举,不但没有认可和鼓励,反而拒绝甚至惧怕。
由于联名信支持救助法轮功学员的民众人数众多,关于此消息的新闻报道在大纪元、新唐人等海外网站、电台、电视台,接连报出,影响很大。迫于家属及律师控告的压力,和近一千五百位乡亲联名支持的影响,再加上另一位法轮功学员李希望被地锚酷刑折磨致死的情况被举报,天津市中级检察院不得不对港北监狱(现改名滨海监狱)开始调查。据一些官员透露,周向阳案件已成为相关机构领导的“非常重视”的事情,周向阳本人也成了“敏感人物”。港北监狱遭调查,内部也十分紧张。
监狱管理局竟称“没有此事”
中共对此类迫于民声的调查,一贯敷衍,隐瞒调查过程,并不落实政务公开的原则,并不真正“执政为民,依法执政”,所以详实情况未知。
近日,周向阳家属在上访过程中,遭天津市中级检察院、政法委的相互推诿后,到监狱管理局询问,得到的答复却是“根本没有此事”,并不说明对律师提供的调查线索调查与否(包括举报信中的近二十个在港北遭受酷刑迫害的法轮功学员和周向阳本人)。
为什么不让律师会见受害人直接取证,介入调查?为什么不给具有法律效力正式书面答复?如何保证狱方没有集体作伪证的情况?为什么不公开此次调查过程的情况,接受民众监督?
目前律师控告仍在继续。众多民众联名救助周向阳的事件情况依然在被关注中。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1/10/27/12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