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代时浙江德清县的蔡凯,家资富有,平日慷慨仗义,周急救难。他深切体谅平民疾苦,自愿当差解运粮食运往京城。
船行至运河途中,蔡凯忽然听到有哭声从邻舟传出,于是挨船一一找寻,原来是一位商人,蔡凯忙上前询问缘故,那人道:“小弟房之孝,住居山西上谷县。载煤压船,往京师货卖,不料昨日接得家信知父亲病在危急,弟急欲归去,意欲留货在此,又无人可托。况出门时所带只有来时盘费,货尚未卸,归路无资,故尔悲痛。”蔡凯道:“父病在危急,必当速速回去。我本运粮至京,兄若见托,将货船交代与我,一齐带去,到京中发卖;发卖之后,本利一并奉缴。不知兄可否放心?我囊中尚有余资,可相赠你回家。不知盘费需用多少?”房之孝感激不尽,道:“货物十大船,原价二万八千两,都有细帐可查。回家盘费一百两够了。”于是向蔡凯交付货物和细账,蔡凯一面点清收下,一面送过盘缠二百两。房之孝归心如箭,谢别起程赶往山西去了。蔡凯则米船煤船一齐进发。
到了京城,蔡凯交割了粮食。当时正逢京城煤炭紧缺,蔡凯按市价卖出后,一算本利,除去二万八千两原本,反余了十万有余,想到必亲送到房之孝家,才为不负所托。于是来到山西将细帐送与房之孝,房之孝愕然道:“弟承兄爱,回来照顾父亲已痊愈,又烦兄代为经营,在弟得本已够,其余十万余两,皆是吾兄之物,如何反教小弟收起来?这是断不敢领的。”蔡凯道:“前弟所以担承者,乃急兄所急,非为谋利而然。怎能分文染指?”放下账本悄然离去。
蔡凯回到家乡,正逢浙江大荒,蔡凯立即倾家所积,赈济当地饥民。此时房之孝又追至浙江送还二百两盘费及煤上利息,蔡凯坚辞不收。二人推来推去,房之孝于是将这些银两也全部赈济了灾民。蔡凯后来寿登期颐,家道昌盛,其子中孚,宏治进士,官至福建道御史;孙子演传,亦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孙奕琛,由进士出身,直做到东阁大学士。康熙庚戌状元启樽,壬戌状元升元,都是他的元孙辈,后人一直不断有人金榜题名。同时,房家也成为了山西望族。人们都说这是其祖上积德所致。
(二)
明代时山东青州的赵僖,在他任邑掾的时候,有位指挥使因遭人暗算,被冤枉入狱。赵僖极力帮助,为指挥使洗清罪名,平反昭雪,令无罪释放。事后,这位指挥使非常感恩,愧无以报,想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赵僖作妾,以报答赵僖救他之恩。赵僖摇手说:“使不得!”指挥使坚持想使赵僖接受,赵僖又摇手,连说使不得,始终不接受指挥使的请求。赵僖后来官至礼部右侍郎。赵僖的儿子赵秉忠,坐轿去参加应试大考,途中听到有拊轿的说:“‘使不得’的中状元。”连说好几遍。大考结束后,赵秉忠果然状元高中,时年二十五岁。回家后把赴京赶考途中遇到的这件事讲给了父亲听,赵僖感慨的说:“这是我二十年前的事情,从来都不曾告诉别人,不知是哪位神明却告诉了你。”
赵秉忠殿试时出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论述了:“人君法天之治……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曰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曰吾为天讨有罪”,并提出了只要有一种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尽快见于行动;一种错误欲望出现了,就要立即清除殆尽;象唐尧、虞舜等古代圣王那样,以身作则,善化民众,提高和规范民众道德水平,才能招致吉祥世道。赵秉忠后官至礼部尚书。父子二人行事皆从天理良心而来,被后人传为佳话。
(三)
清代年间,有一次杭州城遭大火,火势凶猛,几天几夜不熄,烧了上千家的房屋。官员们都出动率众去救火。众人看见火光中有一个穿着金甲的天神,手执红旗招展,围绕保护着一家宅院,左右指挥。大火一逼近这里,便立刻被拨回。大火熄灭后,在一片瓦砾之中,只有这一家宅院完好无损。
原来这座宅院是一个北新关吏顾某的房子。这时顾某正奉命到江南出差,还未回来,家中只有妇人和几个孩子。大家都很惊讶,不知道为什么大火不烧他家。原来,当顾某出差到江南的时候,泊舟在苏州河边,黄昏时,看见一个少妇沿河哭泣。顾某问她何故,她说:“我丈夫因为无法交纳价值五十两银子的粮食,被押入牢狱追讨,命在旦夕,我不知找谁能解救他,真是走投无路啊。”顾某马上拿出身上的五十两交付给她,解救她家危难,少妇拜谢离去。顾某出差回程时又经过这里,偶然间来到饮食店,刚好所救的少妇家,就在对面。少妇见到顾某,告诉自己的丈夫。夫妻俩连忙邀请他到家中,款待酒食。少妇的丈夫对少妇说:“救命之恩无以报,你今晚就陪他睡觉来报答他吧。”于是挽留顾某在家中过夜。到了半夜,少妇来到顾某的房间,说明了来意,顾某断然拒绝,然后披衣乘夜回到了自己的船上过夜。
顾某回到家中后,慰问的人接踵而至,纷纷询问他做了什么大阴德的善事,受到天神的保护,顾某茫然不知。经大家一再追问他,才说出了前几天发生的那件事情。大家屈指一算,与起火的时间正好一致。——顾某救了两夫妻的危难,功德极大,又拒绝了邪淫,守住名节,阴德更深,品节仁慈崇高,感天动地,因此上天也解救了他一家火灾之难,并且众人得见,彰显善报。此为天佑善人之明验。
(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例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