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修炼十多年,后来奶奶也走入大法。每个大法弟子的路都不同,没有参照,旧势力对大法弟子的考验是不看年龄的。一家四人都修炼,在这个环境中,看到对方的缺点很容易,要看自己的,却很难。很多时候,总是感慨:修炼越似简单,却发现越难做好。同样一件事情,层次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不同。我在生活中,碰到很多诱惑,每次亲朋好友约我出去玩,去打球吃宵夜,不时介绍对象给我,我思想中经常发生较量,很多时候在这些诱惑中有点茫然。面对的关,不刺激到心里不算数。我找到一个方法,就是背书,我选择背《洪吟》用法来充实自己,那些干扰因素就没生存之地。
讲真相方面,我们一家人互相配合。我负责做资料,爸爸负责装订,妈妈负责协调,奶奶年纪大了,只能发发资料。虽然每个人都不全面,但是配合起来,就有了整体的力量。师父一直希望弟子能够互相协调好,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我们一家人也在向这方面努力。我们家庭资料点建的比较早,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的走过来,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对打印机比较熟悉,用起来很顺手,但是也有出故障的时候,一次零件的老化造成了故障,打印机内部零件问题,我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就有点埋怨它了,打印机的外壳很难拆开,而且每次拆外壳都会把身上弄脏,我开始逃避:“看来换个新的好了!”爸爸走过来,说他修修试试。我说别修了,一般都修不好的,买个新的吧,这种日本货做得很保密的,零件都难买到。爸爸没说什么,第二天默默一个人在房间里拆了一天。我当时看他执意要修,我也没说,我心里想:“反正也是白忙活……”晚上爸爸高兴的告诉我,打印机修好了。他说出的那一刻,我没吱声,想起来挺惭愧的,因为我心态完全不对,不仅不协调爸爸做,还起了干扰的作用。爸爸说他站了一天,身体很累,不过值得。是啊,平时生活中的细节,能够反映出一个修炼人的层次。每次看到爸爸做出一本本精致的书籍,看到他不厌其烦的摸索更好的方式,我都在心底默默佩服他,在爸爸身上,我看到了大法弟子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妈妈是个很能干的人,虽然她不会电脑,但是家里一切家务她全包了,而且速度可以用神速来形容,大法弟子就是与众不同。她的能干,让我和爸爸都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完全不用考虑生活中的琐事。我一般晚上做资料,常忙到深夜,我叫妈妈给我做点吃的,妈妈每次都默默给我做,我从没听过她一句怨言,我想虽然她做的是家务,但是作为一个证实法的整体,她背后付出的比我直接做的还要多。师父讲过海外弟子办媒体的事,拉广告发传单的和负责人的威德是一样的,因为大家是一个整体。妈妈做协调工作很努力,帮助同修付出很多,经常一个人在外面奔波,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一次去一个邪悟了的学员家,妈妈不知道她家具体位置,后来是到当地到处打听找到她家的,到她家后,她家里人还不理解,受到很多冷嘲热讽,即使这样,妈妈都没放心上,一直在法理上开导她,直到劝醒她为止。在妈妈身上,我看到了大法弟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
多学法,时时清洗自己,保证每天足够的学法时间。在平时的工作中和常人接触多了,或多或少会被常人的因素影响,只有经常学法清洗自己,才能保持好的状态,正念也就更足一些。“你平时总是保持一颗慈悲的心,一个祥和的心态,遇到问题就会做好,因为它有缓冲余地。”(《转法轮》)每天把做三件事放在首位,常人的那些事情就会慢慢看淡。
在此,我也谈一下我对年轻大法弟子婚姻和老年同修病业的看法。关于年轻同修能不能结婚这个问题,交流文章很多。我觉得,每个大法弟子的背景不同,缘份不同,情况不同,不能千篇一律的固定。能不能够摆正助师正法和符合常人状态这个关系很主要,要站在法的基点上考虑问题,而不能站在如何过日子的基点考虑问题。我在周刊上看到很多同修过情关的心得,我很有感触,有很多同修的配偶不是修炼人,很多当初都是反对大法的,但是在同修向内找讲真相的过程中,把家庭圆容好了。然而也有很多大法弟子在这个时期摆不正关系,掉下去了,这都是自己的原因促成的,没有摆正好生活和修炼的关系。年轻大法弟子和中老年大法弟子所处的成长经历不同,各有各的关。我想,在大法修炼中,人表面形成的观念都是阻碍自己升华的大山,都必须去突破的。年轻大法弟子主要表现在感情上,如今的社会已经不可救药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裸体画就在马路中间挂着,看你怎么面对……中老年大法弟子表现在病业状态,身体出现病业状态,看你能不能放下……。把心放下,坚定一念,没有闯不过去的关。修炼难就难在如何去放下自己最执著的那颗心。师父说:“在真正的劫难当中或过关当中,你试一试,难忍,你忍一忍;看着不行,说难行,那么你就试一试看到底行不行。如果你真能做到的话,你发现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法轮》)
回忆修炼的点点滴滴,我身边感人的事情很多,讲真相方面我们一家仅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不能一一叙全。全世界大法弟子都是同一个目标:做好三件事。我看到,在以后的日子里,大法弟子会配合的越来越好,这是师父的期望,也是正法的必然。同修们,一起再接再厉!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1/6/11/12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