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周文王泽及枯骨 天下归心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三日】

【原文】
文王尝行于野,见枯骨,命吏瘗之。吏曰:“此无主矣!”
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
天下闻之,曰:“西伯之泽,及于枯骨,况于人乎?”

【译】
周文王姬昌,当初担任西伯侯的时候,有一次到野外去,看见死人的枯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就下令随行的官吏,把这些枯骨妥善的加以掩埋。

那官吏说:“这些都是没有人认领的枯骨,还管他们干什么?”文王说:“管理天下的君王,就是整个天下的主人;治理一方的诸侯,就是他所管辖之地的主人。这些枯骨在我的领地上,我自然就是他们的主人了,怎么能忍心看着这些枯骨,暴露于光天化日的山野之中,没人掩埋呢?”于是,便命令官吏们,把枯骨给埋葬了。

天下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都说:“西伯侯的恩泽,既然能推及到无主的枯骨,更何况是活着的人呢?”

【解析】
这个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外纪》及明代首辅张居正《帝鉴图说》。本文主要讲述了周文王仁爱天下,惠及枯骨,天下人都来归附他的故事。

周王朝的奠基人姓姬名昌,曾被商纣王封为西伯,故又称西伯昌、伯昌、周伯昌,死后谥号周文王。在封邦建国的时代,“文王”的谥号只能赠给具有“经天纬地”功勋的统治者。文王即位,继承其先辈的优良传统,崇仁敬老,礼贤下士。据说,为了接待来访的人,他常常忙到中午,还顾不上吃早饭,因此有识之士都愿归附于他。

相传虞、芮两个小国的君主,互相争田,久而不决。后来他们决定一起赴周,请文王评断。两人进入周境,看到的是“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等种种谦让之风,心里既感动,又惭愧。他们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以为耻的。我们是小人,不要再到君子的朝廷去献丑了,去了也是徒取羞辱啊!”于是他们二人,悄悄出了周境,回去以后互相让田,不再争执了。

这一次周文王泽及枯骨的故事,被传开之后,汉南诸侯们,都格外受到教益,纷纷前来归附文王的,竟达四十国之多。后来,文王又在渭水之滨,访得政治家姜尚,并封其为“师尚父”,从此如虎添翼。在纣王十九年时,文王伐崇侯虎胜利,把都城迁到丰邑。文王在丰邑建立一座灵台,还挖凿了一个大的人工湖——灵沼。

后来,又归附他的有三十国。至此,文王就取得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这个故事,就是“为人君止于仁”的典型,也就是帝王施行仁政的典型。所以,历代的史家认为:周文王是一切治国之君主都应当效法的榜样。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姿多彩的,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统治者最重要的治国信条,就是要关心爱护百姓,重视实行仁政,来取得百姓的认同。而仁政最重要的就是仁德,这是对统治者个人品德修养要求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作为一国的君主,如果不能将恩德广泛的施予自己的百姓,无法让百姓感受到自己的仁惠,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明智的君主。所以,历代明君都会在自身的品德方面进行修养,并且将自己的仁德,真正施予人民,使人民在生活中,得到切身的感受。

必须明确的是,目前统治大陆的中共是逆天叛道的邪党,和中国历史上的君王是完全不同的。中共窃夺的政权既不是民众选举,也不是象历史上的君王那样君权天授,所以中共邪党的统治没有丝毫的合法性。中共不仅没有对上天的敬畏,不仅不施行仁政,反而叫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过去六十多年的时间里,造成至少八千万中国人非正常死亡,并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残忍的迫害修心向善的法轮功学员。中共邪党已经恶贯满盈,必将受到天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