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不阿 清廉爱民(4)

【明慧网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接上文

斯文正气

欧阳修承继“斯文”道统说,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主张“文以明道”。他在回答福建吴秀才的信中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他曾对苏轼说:“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吾徒。”强调为宏大理想而文,为崇高道德而文,文章要有切实的内容,要有深刻的见解,要能净化自己也能净化别人的心灵。提倡简练、平易自然的文风,反对追求靡丽、形式,对宋代和后代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内容充实,《醉翁亭记》、《泷冈阡表》、《奏议集》、《归田录》、《集古录》等,历代传诵。其诗词亦清新淡远,别具一格,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亲切自然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在史学著述上,他主持编纂《新唐书》,独自撰写《新五代史》,通过史著褒贬忠奸,尊崇道德,标举名节,丰富并发展正史编纂体例。

他注重文章的社会功用、教化功能。其诗文包含着他对国事民情的关切。他在《相州昼锦堂记》中写道:“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指出要将恩惠德行遍施于百姓,报效国家,这才是士子们所推崇的啊。他描写自然美景:“林壑尤美”、“蔚然深秀”,“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不仅文字生动,语言精美,更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寄寓其济世安民之志,如他写《田家》:“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绿满平川、鸠声悦耳,杏花映日,写出雨后新晴的浓浓春意及田家生活兴旺的气氛,也写出其与民同乐的喜悦。

他注重道德修养,在《诲学说》中教育子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以此砥砺子女勤学,提升道德,进而有所作为。他在《与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侄子守廉,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不得避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守此为戒也。”

他治学严谨,做文章务求精益求精。每写文章,草稿出来后,即贴在室内墙壁上,反复推敲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得不留原稿一字,直到称心如意为止。他晚年时,仍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有时忙的废寝忘食。他的夫人道:“你已年迈致仕,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又何必费心去一一修改呢?”他认真地说:“我既然发现了错误的地方,那当然要去修正。要不就会误导后人啊!”

《宋史》称其文章“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堪称定评。

欧阳修不趋炎附势,义无反顾的坚守正道,体现出作为社会良心的一代知识分子自觉的道义担当。任何时代都有这样有风骨的人,淡泊名利,念为苍生,他们那颗真诚的爱民之心、凛凛然一身正气、铁肩担道义,感天动地,使“向道”、“向善”理念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美德得以彰显。

(源自《宋史》《欧阳修文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