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是最大的幸福和财富,人人向往。特别是适逢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的现状,能自行安度晚年,同时又能分担国家困难,减少家人麻烦,利国又利民。本着这颗心,裴珊珍告诉人们法轮功真相。但中共江氏一伙出于私欲操纵“公检法”迫害法轮功和法轮功修炼者,使裴珊珍多次遭到抓捕、判刑,遭四年半冤狱折磨。
二零一二年六月十四日下午一时许,裴珊珍在出小区路上,被几个身份不明者强行绑架,送进静安区看守所,非法野蛮上刑具,碰伤了裴珊珍的脸,牙齿出血不止。经长达五个小时左右的非法审讯,使裴珊珍直不起腰,迈不开步;连晚饭也不给裴珊珍吃。审讯时,有持续录像,裴珊珍告诉他们这将是你们迫害法轮功的罪证。
二零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早晨八点左右,警察匆忙将裴珊珍劫持至静安法院,草草开庭,当场宣判裴珊珍四年六个月徒刑。裴珊珍提出上诉,二审不开庭,在十一月六日收到行事裁定书“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零一三年一月八日,裴珊珍被劫持往上海女子监狱,入监前需拍照采手印等手续,此时她大声喊“信仰真善忍无罪!”不予配合。立即遭到三、四人冲上前来掐裴珊珍颈部脸颊、扯裴珊珍头发、摁裴珊珍手脚把裴珊珍按倒在地,强行拍照采手印后,将裴珊珍戴上约束带,用封箱带封住裴珊珍的嘴,野蛮拖入新手监区。
二零一三年三月左右,裴珊珍被分入五监区进行所谓“严管”,限制裴珊珍正常行动,要裴珊珍写认罪书。裴珊珍不写,以没完成作业为由,包夹犯严雅、朱琪辰等人对裴珊珍进行恶声谩骂,晚上不让裴珊珍睡觉,强行要裴珊珍把双手放在小方桌上。当裴珊珍稍有瞌睡时,就马上用力推搡或猛拍打桌面,使裴珊珍惊吓而醒。
数月后,要裴珊珍重拍入监照,裴珊珍拒绝配合并高声说“信仰真善忍无罪”,监区长仇某以大声喧哗扰乱监狱正常秩序为由将裴珊珍送进禁闭室长达数月之久。
二零一五年下半年,监狱方面开始对裴珊珍进行封闭式强行转化,每天一早六点要裴珊珍提着便桶、生活学习等用品进小房间,一天长达十几小时洗脑(所谓“学习”),按规定坐姿坐在小塑料凳上,抬高头看循环播放的污蔑法轮功的影像。因长时间抬头端坐,引起腰背颈部酸痛和二膝弯曲疼痛难忍,裴珊珍想动动腰背颈部、伸伸二腿,包夹犯朱玉燕、程燕等立即七手八脚,踢脚、拽头、掐臂,用膝盖顶撞裴珊珍老人的腰背,造成二臂等多处淤青发紫疼痛难忍,裴珊珍高声喊叫,远处牢房中的刑事犯们苏玲玲等人都能听见。
长时间罚坐小凳子 |
裴珊珍也曾向狱警反应此情形,有一次茅狱警带了二名穿白大褂的医生来看裴珊珍身上的伤痕,但事后也无任何处理行动。类似情况依旧发生,并在黄艳裔狱警的授意下包夹犯强行要裴珊珍在端坐时双膝和二腋下夹住纸张,裴珊珍无法做到时,包夹犯就推拉拽裴珊珍手脚,竟然撕烂了两套囚服。在此期间,任何吃饭上厕所等都需要写书面申请报告,还要有固定格式“我是罪犯……因犯……罪……现在申请…恳请政府警官批准等等等”,有时还故意刁难一会说时间未到,一会又说时间已过。包夹犯苑琳琳自己说她自己也只是个犯人,所有那些管理方法都是监区队长授意她做的,她也只能照做。如:裴珊珍写任何书面东西或吃饭都不给在桌上,只能卷曲着身子放在自己的大腿上;任何作息活动只准在规定的很小区域内进行等,稍有越界就是训斥。
期间,有位男狱警找裴珊珍谈话,他自我介绍是来自北京前进监狱,曾看管过法轮功研究会李昌等人。他第二次要找裴珊珍谈话,在没事先告知裴珊珍的情况下架设了录像机等,裴珊珍不予配合入座,监区长仇某先叫来三个犯人强制裴珊珍入座端坐在摄像机前,裴珊珍不配合,后又叫来三人一共六人拽头、拧臂、摁脚,还掐裴珊珍下身,裴珊珍还是坚持不配合,这时要找裴珊珍谈话的来自北京的男狱警正好进房间来,看到了六个犯人对裴珊珍施暴的一幕后扭头就走了出去,第二次谈话未能进行。事后,监狱以裴珊珍不服从管理对裴珊珍上约束带三天三夜,使裴珊珍行动困难不能正常吃饭、上厕所,更无法睡觉。
中共酷刑:捆绑 |
二零一六年七月监狱又把裴珊珍转到新收集训间折磨,上午三个小时左右进行强化队列操练,汗流浃背;下午趴跪在地上叠毯子,使裴珊珍整天头昏脑涨手脚无力,艰难的度过七月八月。九月开始跑步和四面转向训练不要求做了,十月开始下午叠被子改为“学习”了,直到释放前三个星期才停止操练等。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二)早上七点三十左右,裴珊珍女士走出了上海女子监狱,面色也很苍白,在平地上走路都晃晃悠悠需要搀扶。临释放的时候,狱警威胁裴珊珍老人不许去控告江泽民,恐吓她控告江泽民是要被抓起来的。
写下以上内容是为了如实反映监狱中是如何对待法轮功修炼者的,将事实让更多人知道,谁邪谁恶不评自明;同时也是惊醒那些所谓的监狱管理者,你们的这些种种行为完全曝光在大众的视线下被一一审视时大众会给你们一个什么评价?历史会给你们一个什么评价?人在做天在看,善恶必有报。珍惜时间给予的机会,不要再助纣为虐,将功补过,给自己的未来留一个希望吧!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7/2/17/16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