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两名功臣的故事的启示

更新: 2018年12月20日
【明慧网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大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绘二十四功臣画像于凌烟阁,以表彰他们的卓著功勋,这些文臣武将都是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有功之臣。

二十四位功臣中有两位名将:李靖和侯君集。李靖精通兵法,南征北战,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丞相),封卫国公,一直为唐太宗敬重和依重,是自古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能善始善终的名将,被后世评价极高,历朝历代皆视李靖为功臣。而侯君集自隋末就追随唐太宗多年,为太宗登基立下功劳,在战场上也有赫赫战功,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却最后因为参与太子李承乾叛乱,被处死,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后世把他视为前功尽弃的反面教训。

两人均有功于大唐和太宗。但结局却是天壤之别,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细读历史,才知道这是他们的做人的准则和修养不同所致。两人的故事值得我们今天正法时期的大法弟子深思。

李靖有大功而谦逊 不自傲 能坦然忍受冤屈

李靖,字药师,陕西古雍州三原人,原为隋官,后归李唐。用兵、料事如神,在各种战争环境中皆能因敌变化而取胜,一生无有败绩,史载初唐开国时,李靖的战功和打下的江山仅次于后来为唐太宗的秦王李世民,功勋显赫。唐高祖李渊认为“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李靖根据实战经验著有多部兵书,著述等身,在唐朝即有“军神”之誉。

然而李靖为人称道的不仅是他的文韬武略,还有他的为人。李靖一生忠君爱民,以平定天下,勘除暴乱为己任,不谋私利,不贪财宝,不畏权势,光明磊落。与不少功臣名将比,李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不贪恋高位。在朝中参议国事时,总是恭谨温顺,不与人争斗。在任尚书右仆射四年后,以腿疾辞职,给唐太宗的辞职书中写得真挚恳切,令太宗皇帝大为感动和赞赏,称其为“群臣楷模”,李靖虽不再担任要职,但因珍惜他的人品和才能,唐太宗特赐李靖“特進”,让他仍参议重大的军国大事,也教授其他大将兵法。

不过李靖更让人佩服的,却是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冤枉时,不争辩,不解释,且毫无怨恨和二心,事后一如既往的忠心为国,尽心尽力。李靖有两次被人诬告,都是在立下大功之时,但李靖均能坦然而受,信任唐太宗的英明与公正。

第一次,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進。在定襄将东突厥大败,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同年二月,李靖再选精骑一万,带兵从白道進至阴山长途奔袭突厥,最终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颉利可汗也被唐军俘获,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对中原构成巨大威胁。李靖等灭亡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李渊与李世民当年向突厥屈尊的耻辱,这是唐朝初期时对外敌的一次大胜,而且是以少胜多,意义重大,使大唐军威威镇四夷,后来周边诸国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当时捷报传回,举国欢庆,唐太宗高度评价李靖此次胜利,是日,太上皇李渊与李世民遍请高官、王公贵族在凌烟阁欢宴庆贺,通宵达旦。

然而立了大功的李靖回朝后,没想到却被御史大夫萧瑀参了一本,说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治罪。唐太宗狠狠地训责了李靖,面对冤屈,李靖却没争辩、解释,只是“叩首谢罪”而已,毫无怨言。后来,查明真相后,唐太宗对李靖安慰说:“以前有人诽谤你,现在朕已经明白了真相,你千万不要把这事放在心里。”赐给李靖大量财物,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第二次,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浑進犯中原,李靖不顾腿疾和年事已高,主动请缨,率诸路唐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千里追袭,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

李靖在進击吐谷浑时,盐泽道总管高甑生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高甑生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再次立下大功凯旋而回的李靖面对诬告仍未争辩,仍是毫无怨言,太宗李世民下令调查此事,最后弄清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

正是这样的事件,使唐太宗更看清了李靖的忠诚和高尚的人品,对他十分的敬重,李靖病重时太宗皇帝不顾自己疾病在身,多次亲临李靖病榻慰问,涕泪俱下,十分难过,为李靖深感担忧。李靖于贞观二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李靖去世时,太宗非常悲恸,特赐李靖葬于昭陵的殊荣。唐太宗是千古难遇的圣明之主,而李靖胸怀大志,品格高尚,遇太宗而得其所归,方能尽展才能。他们一起演绎了一段明君良臣相知相惜的千古佳话,为后世的帝王、将相们所仰慕。

李靖曾对太宗说过这样的话:“我过去凭借天子的威力,做了点微小的贡献”。自古以来有大功在身的人能做到象李靖这样的不多见。正是胸怀宽广,谦逊不自傲使李靖能善始善终,成为名将中的楷模,为后人敬佩和推崇,唐玄宗时李靖就被尊为自古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历朝历代对李靖都评价极高。《旧唐书》这样评价李靖:“卫公(指李靖)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

侯君集恃功骄横 放纵犯错不能自省

侯君集一开始也是辅助一代明君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在朝堂之上帮助唐太宗出谋划策,在战场上也能奋勇杀敌,帮助太宗巩固大唐江山,官位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但是功劳越来越大的侯君集后来开始渐渐骄横,贪财贪权……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侯君集率大军灭高昌国后,在未奏请唐太宗的情况下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因贪财又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上行下效,其手下将士们知道后也开始盗取金银珠宝,侯君集害怕自己做的丑事被揭发,于是不敢治将士们的罪。班师回朝后,有人将此事告发,查明事实后,太宗命司法官将侯君集下狱,后来不忍心治他的罪将其释放。

但是,侯君集并未感恩太宗,认为自己功劳大,不认为贪财和那些违法的事有什么大不了,不能反省自己的过错,更做不到象李靖那样的坦然面对责难,反而开始怨恨太宗皇帝对自己的不公,愤愤不平,到处散播怨气,认为自己受到排挤,逐步萌发了谋反的欲望。侯君集曾鼓动大将张亮谋反。张亮将侯君集想要谋反的话告诉给了太宗,但太宗并未计较,只是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这些话侯君集只告诉给了你一个人,到时候他死不认账,你也拿他没办法。”唐太宗不计侯君集狂妄悖逆的一时之言,对待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在贞观十七年,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但侯君集并未珍惜唐太宗的宽宏大度以及给他的一次次荣耀与机会,恃功骄横跋扈惯了的他已无法容忍一点点的不顺和挫折,内心中对太宗的怨恨与日俱增,失去理智的一心想要谋反。

因为当时唐太宗正筹备废掉太子李承乾,侯君集抓住机会,劝说太子谋反。并一直在秘密准备,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谋反之事被揭发,因证据确凿,太子李承乾被废。侯君集被打入天牢。当时唐太宗并不想杀掉侯君集,感念其曾立下大功,准备赦免他。

但是满朝文武都不干,认为谋反是最大逆不道之事,不杀,难以正法纪,天地也难容,纷纷上书请求杀掉侯君集。侯君集的骄横跋扈也曾伤害和得罪了不少人。最后唐太宗只得无奈地杀掉了侯君集,但是应其请求保全了其妻子儿女,流放到了岭南,对他们还是优待照顾。

侯君集在被处死前,太宗含泪对侯君集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侯君集这才体会到太宗皇帝对他的恩德和怜惜,泪如雨下,悔恨不已,但是已经晚了……

侯君集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逐渐立下战功,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护卫太宗登基。唐贞观以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等。也曾随李靖学习兵法。但其品行不高,私欲不去,贪念权财,恃功自大,目中无人,最终走上了一条身败名裂的不归路,千百年来,侯君集的故事让人无不叹息。

《旧唐书》对其评价道:“侯君集摧凶克敌,效用居多;恃宠矜功,粗率无检,弃前功而罹后患,贪愚之将明矣。”

明朝皇帝朱元璋说:“侯君集有功于唐,犯法当诛,太宗欲宥之,而执法者不可,卒以见诛。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劳也,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

李靖和侯君集的故事对正法时期大法弟子的启示

后世有人评价李靖和侯君集时感慨的说道:“君子立功,守以谦冲。小人得位,足为身害。”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人的品行和做人准则的不同。

历史不是供人娱乐的,大法弟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轮回转生,跟随伟大的师尊演绎了一朝一代各种不同的角色,开创了中华的灿烂文明和传统文化。在历史上能留名至今的人物和角色,都是大法弟子去演的,正反不同的角色和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有其内涵和用意。

万古事皆为法来,久远历史的安排其实都是为了正法的这最后一刻,我们来到这世间是为了兑现在正法时期助师正法和救度众生的神圣使命。而要完成这个使命,我们自身修炼好就是基础,就是前提。师父告诉我们:“那么从表面看我们是孤军作战,所以我们自己要把自己的自身建设搞好,我们自己要把自己在修炼上,在这个做人的准则上,把自己修的好一点,不然很难完成这件事情。”[1]

为什么历史上在唐太宗手下会出现李靖和侯君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两位功臣不同的品行导致的不同结局,是不是为了给今天的大法弟子的修炼提供借鉴、参考和启示的呢?

走到今天,海内外不少正法时期的大法弟子在多年的助师正法中已积累了巨大的威德。象不象历史上唐太宗手下的那一个个“功臣”呢?但这时候,我们能否象李靖那样胸怀大亥,不贪天之功,始终谦逊谨慎。在我们的修炼的路上“越到最后越精進!”[2],越到最后越清醒;还是象侯君集那样恃“功”自傲,骄横不法。不能严肃的对待我们自己的修炼,放纵人心和欲望,犯错不能自省,在自心生魔的路上不回头呢?

李靖毕竟还是常人,隐忍的背后可能有人心的顾虑和无奈,但作为一个常人,他能做到那一切已经是非常的了不起,所以才能青史留名。而我们作为修炼人,当人不是目地,是为了返本归真,从好人做起,是为了向更高层次升华。我们所有的人心执著都是应该和必须真正去除干净的,我们得从修炼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人物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那么侯君集这个角色的种种表现,我们从修炼角度看,是不是有贪财心、名利心、怨恨心、妒嫉心、自大自满、自我和自心生魔呢?

这象不象我们平时把做事当成了修炼,当做了很多事后,感觉自己“有功”了,或者总算跟师父走到今天,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但因为一直没有扎实实修,象名利心、钱财之心等等未去,又加上自我膨胀,在生活中,工作中或证实法的事中行为不检点,关键时刻犯了错,后面因此遇到挫折和魔难,但此时不能向内找,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反而以自己“有功”向师父讨价还价,讲条件。因为不是修炼人的状态,魔难迟迟不能去,甚至更严重,因此开始怀疑和怨师父,最后掉下来,或走向反面。

其实这时候在这种状态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妒嫉心。师父告诉我们:“恶者妒嫉心所致,为私、为气、自谓不公。”[3]这颗妒嫉心就是典型的不向内找,向外看的表现,正是因为还未从本质上改变自己,形成向内找的机制和习惯,遇到矛盾和魔难就会向外看。在人心执著被触动时,比如自己所做的事没得到承认;自己的愿望没得满足;不足被同修指出来;不在法上的行为被同修在明慧网上曝光时,因为意识不到这正是向内找去掉执著、改正错误、提高上来的好机会,反而觉的受到不公平对待,觉的委屈,从而心生怨恨,排斥同修和明慧网,更甚者还有怨师父的。

有人此时妒嫉心不去,在强烈的怨恨和报复心下还可能干出破坏大法、乱法的事,那不更可怕吗?作为一个修炼人,那真的可能会从很高的层次毁于一旦。师父讲过:“修炼者不修去魔性──功则大乱不得,或入魔道。”[4]

“人修起来难,可是掉下去太易了,一关过不去,或太强的常人的执著放不下就可能走向反面,历史的教训太多了,掉下来时才知道后悔,可是晚了。”[5]

除了历史上各种修炼中的教训,侯君集从功臣变成罪人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历史的教训之一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修炼人表现出来那样强烈的妒嫉和怨恨,真的是邪恶求之不得的借以迫害的把柄。一个修炼人事情做的再多,不修去自我和妒嫉等人心,那都是随时会被邪恶钻空子放大和利用的。邪恶是千方百计不想让大法弟子修成的。

正法已到最后的最后,就要归位的正法时期大法弟子,我们问问自己,是否已修去了关系到最后能否得正果,能否圆满的一颗很大的人心:妒嫉心?师父给我们讲得非常明白:“妒嫉心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它直接牵扯到我们能不能够修圆满的问题。妒嫉心要不去,人所修炼的一切心都变的很脆弱。这有一个规定:人在修炼当中,妒嫉心要不去是不得正果的,绝对不得正果的。”[6]想一想,妒嫉心不去,师父能把这样的生命摆到哪儿呢?修了这么多年,不得正果,那不可怕、可悲吗?

其实大法弟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做的,成功是师父的承受、付出和安排,如果没有师父来正法,这一期旧宇宙的历史早就结束了,早就灰飞烟灭,所有的一切都无所不包无所遗漏的永远不存在了,那些自我和执著哪里还有机会在这表演啊。其实这样想一想,哪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所有的人心在我们思想中反映出来,不正是我们用正念清除它们、归正自己的好机会吗?

师父不愿落下我们任何一个人,但大法是有标准,修炼是极其严肃的。我们将来的位置是我们修炼到最后心性的真实的体现,一丝一毫都不会差。大法弟子的果位和层次是在向内找,实修修到那儿的,不是在人中做了多少事,觉的有了功劳,觉的自己有多特殊,就能到那儿的,在宇宙的不同层次中,没有达到那一层的标准,生命是上不到那儿的,生命的实质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没有纯净到那种成度,在那也是呆不住,不够纯正的物质在那样强大的能量中会受不了或解体的。

修炼是不能象常人一样能开后门的,也是没法讲情面的。

侯君集的教训值得我们警醒,李靖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愿我们都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得到启示。

注:
[1] 李洪志师父经文:《二零一八年新唐人与大纪元法会》
[2] 李洪志师父经文:《致台湾交流会》
[3]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境界〉
[4]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佛性与魔性〉
[5]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大法不可窃〉
[6]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