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以为是的形成与演化
师父明示:“带着执著而学法不是真修。但可以在修炼中渐渐认识自己的根本执著,去掉它,从而达到修炼人的标准。那么什么是根本的执著哪?人在世间养成了许多观念,以至被观念带动着,追求着向往的东西。”[1]
人出生后,通过眼、耳、口、鼻感触到现实事物,开始产生思维,逐步形成个人观念,个人观念具有评判事物对错以及是否符合自己或他人利益的自以为是特性,形成观念就带有了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反过来保护个人观念不被改变或质疑。
比如,一说某个人的一件事或一个想法、说法不对,他立刻就反驳,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一秒钟都要不了,他就开始辩解保护自己了。作为修炼人这个时候能想起师父的诗词《少辩》并做到就好了。
个人观念带动形成各种人心,自以为是保护着各种人心,人心被包裹起来。自己从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以及自己所要的、别人强加的一切,都要自己认可,成为自己指导和接受新观念或知识的标准。不彻底认清它,修炼就不容易触及到本质。
二、自以为是的运用与危害
“还是没有打动我”,这是被指出问题的同修常会说、会想的一句话。用情和观念维护着自己的执著、想法和利益,这是不修自己,只是有意愿修,被动的修。要别人打动你,你才改变?别人为什么要改变你?师父没有教我们强制谁修炼。
自以为是人人都有。是观念指使,让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思维言行与执着是对的,是符合自己的,也认为符合法对自己层次所要求的。自以为是导致自己发现不了执着,从而学法不得法。
师父说:“我有几本书,还有录音带,录像带,你从中会发现,你看过、听过一遍以后,隔一段时间再看、再听,保证对你还有指导作用。你也在不断的提高着自己,不断的对你有指导作用,这就是法。以上是炼功不长功的两个原因:不知道高层次中的法就没有法修;没有向内去修,不修炼心性不长功。就这两个原因。”[2]
我悟到,我们天天学的法是大法在人的这一层的表现,而我们不断提高心性,学法中、修炼中师父不断点悟给我们法的背后内涵才是不断往高层次修炼的法。我们在最高的佛法和法在人这一层的表现中悟着修,边修边悟,不断提高。修到了哪一层,师父就点悟更高一层法指导我们往更高一层修,层层如此。
如果我们不提高,师父不会点悟更高层次的法给我们,没达到那一层,点悟更高层法理也悟不到,表现是学法不显法理,学的是人这一层该知道的理。有人避谈层次与悟性,悟很重要,悟贯穿我们整个修炼过程,师父点悟或者显现法理给我们,悟不到就是没有法修。有位同修说,师父从来不点悟我。这是对师父大不敬,你不悟,怎么敢说师父没有点悟呢?结果交流后当天晚上在梦中,梦到师父骑着摩托车去看她,她立刻拿上一包行李在泥泞的道路上追师父,怎么也追不上。
不同层次的自以为是挡住了一定层次的修炼人,只修掉表面的各种执着心,而更深层次的需要向内找的各种执着心,仍然被自以为是包着。
在自以为是指使下归正自己,认为自己的归正符合法,就不能再往前走了,这是用法和表面精進掩盖自己不往前走的主要原因。
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工作,因为工作上很小一件事,我多次提醒他方法不对,他不听,最后发火不做了。第一时间我没有守住心性:从做事的方法上我是对的;从教给儿子技术来说我是对的;从人的理上来说我都是对的;可是从修炼人的角度,我错了。我赶紧给他道歉。于是儿子开始数落我:“就你的方法对,从小到大都听你的,你啥子都对,你从来没有错。”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伤心的哭着,“我不做了,我走人行不行?”我道歉他不听,给路费也不要,打电话不接。我给儿子发信息不断道歉,发一次信息,他挖苦一句:‘哪有老子给儿子道歉的,你是对的,你哪有错?’‘你也会道歉?’整整两天,我给他不断道歉,他不断变换着语言刺激我;越道歉越明白自己错了,明白了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接受能力,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别人会让对方多痛苦……错了,错了,我真的错了。圆容别人所要才是善,有了善才能谈慈悲,任何事情一定要为别人着想。
妒嫉、聪明、狡猾、把自己包起来(保护起来)、显示、急躁、争斗、客气、好好先生等等是自以为是特性保护下极端的执着心表现。
三、清除自以为是
很多人都感觉到观念,却不知道怎么修去观念。因为观念看不到、摸不着、碰不到,被自以为是保护着,却能影响自己的思维言行。当放下自以为是、放下自己的一切观念在法中归正自己,打破自以为是的不同层次的整个系统,所有的执着心就直接暴露出来了,直接去得掉了,会发现什么这个执着那个执着,它们什么都不是;清除每个执着,就要放下自以为是,清除形成每个执着的观念,同时清除每个执着本身,直到连根拔掉。
只有认识到自以为是的形成、演化与危害,真正去掉自以为是,才能谦卑的接受大法的净化,真正溶入法中升华,不枉费千万年等待的机缘。
师父从最微观、最本质处改变我们,是一开始就要我们修成圆满。就看我们愿不愿意修,想不想修,想不想返本归真。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二》〈走向圆满〉
[2]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0/6/28/18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