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礼?(1)

更新: 2021年08月19日
【明慧网二零二一年八月十九日】西周初年,周公的儿子伯禽,去拜见父亲周公,没有行礼,见了三次被父亲打了三次。后来伯禽向商子讨教后,再去拜见父亲时,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赞伯禽得到了君子的教导。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礼?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经》曰:“相鼠有体,人儿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大意是:那老鼠还有个形体,做人不可无礼,如果做人不守礼,就会很快死掉。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所以顺从礼行事,则君臣老幼尊卑有序,社稷安宁,国家兴盛;逆之则废纲纪,乱人伦,社会乱象丛生。

礼在人际关系中也叫人义,即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幼弟恭顺、丈夫守义、妻子听从、长者惠下、幼者顺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诚。

父慈 周公教诫子侄

周文王姬昌的四子周公,姓姬名旦。他辅佐弟弟周武王东伐纣王,制定礼乐,是儒学的先驱,被人尊为“元圣”。

周公教诫子侄的家训有《姬旦家训》,包括《诫子伯禽》和《戒侄成王》。曹操赞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治家理政风范。

有一次,周成王与小弟一起站在树下,他拿了一片桐叶给小弟说:“我封你。”周公听见了,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说:“我是跟他开玩笑的。”周公严肃地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意思是,君王的言行举止不应有过失,不应有开玩笑的话,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于是,成王封小弟为应侯。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典故。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周公在《诫伯禽书》中告诫儿子要守礼:不要因为受封鲁国轻视人才,我在沐浴,吃饭时,都要反省自己因怠慢失去人才,德高敬人者会得到荣耀;拥有广大的财富而勤俭,就不会产生危险;位尊禄高而谦卑者,能常保富贵;人多兵强心怀敬畏,就立于不败之地;聪明睿智不骄傲,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不炫耀,才是真正的聪明。

伯禽谨记父亲的教导,很快把鲁国治理为民风淳朴、崇尚敬学的礼仪之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