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汉字的渊源(2)

【明慧网二零二四年八月十五日】(接前文

(三)汉字里的天体、宇宙与人间

在《说文解字》中,道出了汉字的源渊:“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也就是说,从天文、地理,到鸟兽、鱼虫,从人们身边熟悉的东西,到遥远陌生的事物,都被“全息式”浓缩在汉字当中了。

许慎在介绍象形文字时,以“日、月”为例。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日:实也”,古人认为日中有金乌,汉代王充《论衡·说日》说:“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月:阙也。大阴之精。”

日、月,每天都可以看到,象形字具有直观的一面。旦,太阳升出地平线,表示天亮了,夕,出来半个月亮,表示到傍晚了。这是象形字符合人们日常印象的一面。

金文“旦”。金文为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甲骨文为刻在龟片上的文字,是商周时期文字。

象形字有直观、明白的一面,但是同时又被赋予了神圣、高远的含义。日是太阳之精,月是大阴之精。古人认为,“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太阳普照万物,有着滋养生命的恩德。在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中,天象对应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观察日食,对照人间,是历朝历代的“以占休咎”的常规做法,当出现“日食”时,表明人君有失德之处,“改修其德,则咎害除。”因此在《二十四史》中,任何一个朝代如果一旦出现日食,没有不去省冤狱、听直言的,修德敬天,弥补过失,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除了日、月之外,还有漫天的群星,古人认为这些天上的繁星也与人间有着对应。

“星”字在金文中也是个象形字,像是几个小太阳一样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喻意天上闪烁的群星。《说文》解释“星”字说:“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认为地上的万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

日月星辰的轮转有什么规律呢?

在《说文解字》对于“岁”的解释是:“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木星又叫“岁星”,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一“次”,所以说“十二月一次”,也就是说木星绕天十二分之一,就是一年,因此称为“岁星”。

木星环绕一周的天,古人用“圜”来表示,圜通圆,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圜,天体也。圜,环也”。屈原在《天问》中曾经写到:“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天有九重,是谁在掌握着天体的运行呢?

木星绕天一周是十二年时间,经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有七个星宿,总计二十八宿。四个方位,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四方保护神。

四方、二十八宿,成为中国古代历法纪年的参照系。

“岁”是木星的古名,与金水火土四行星合称“五星”。古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在“黄道”(就是从地上看太阳一年中运行的轨道)附近选择了二十八个恒星群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在《前汉书》中写到,“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测天象,以二十八宿为参照,观察五星、日月在运转过程中的变化,以确认其中蕴藏的吉凶变化,圣王依据天象变化而治理天下。在《二十四史》中,历朝历代对于天文的观测与记录都极其详细,国际上公认最早的、最系统的天文记载资料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史书。

《说文解字》的9000余字追根溯源,力求还原每一个汉字背后的内涵与本质,当我们从中按照一个角度提取信息时,可以系统地获得某一方面的基本要素。汉字就像“活化石”,承载了中国古代对于宇宙、天体的探索与记录,是后人了解中华神传文化的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桥梁。

汉字承载的信息量之丰富,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曾经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能自足的文字,它自身就包含完整的资讯。”(德里达《论文字学》第三章,1999上海译文出版社,汪堂家译)在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的科技与文明》写到:“如果上帝曾经教导过人类某种语言的话,那种语言就一定会类似汉语。”(1707年,莱布尼兹致 La Croze的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