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中的镜子

——好大喜功、避重就轻、知难而退

【明慧网二零二五年八月十六日】对于我们大法弟子来说,真善忍是修炼心性的指导,而我们的修炼是从做到常人中的好人起步。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常人中的好人”呢?

我们都知道,旧宇宙有成、住、坏、灭,越到后来偏移越大。中国的每一个朝代也有成、住、坏、灭,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世间有相生相克的理,好坏相照,正邪共存,所以人所认为的标准未必是真标准,它们如同河面上的浮标,随着水面起伏而变化着。

修炼讲从做常人中的好人做起,直到洗尽凡尘,让先天的本性从新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为此,依循宇宙特性真善忍去找回正确的“做好人的标准”,就成了必要。

本文谨从几个成语,来解开思考和探讨的一角。这几个词语所涵盖的,在常人社会中,在我们大法弟子修炼、洪法、讲真相、反迫害的各种活动中,都不难找到实例。

一、好大喜功

【语义:】“好大喜功”在汉语中用来形容一心想做大事、追求名利和成就、言行浮夸、好高骛远的人。好大喜功的人往往热衷于沽名钓誉。沽是买;钓是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名”和“钓誉”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指以各种手段获取虚假的荣誉和赞誉。

【例句:】
例句1:他就是这么一个好大喜功的人,把三分成绩都能说成十分。
例句2: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自我表现欲强。
例句3: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罗泌《路史》)
注意,这里我们只是采用了这个例句。至于汉武帝是否好大喜功,那是另外的话题。

【反义词:】“好大喜功”的反义词包括脚踏实地、与世无争、稳扎稳打等。

我们修炼人群体中,那些总喜欢标新立异、搞轰轰烈烈的,是否也在好大喜功呢?好大喜功注重的不是实效,与实修背道而驰。如不能改变,会白白浪费机缘,真相大显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二、避重就轻

【语义:】“避重就轻” 的意思是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常用于描述在面对重要或困难的事情时,选择回避或处理较为简单的问题,以逃避责任或困难。

【例句:】
例句1:他在讨论问题时总是避重就轻,只谈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例句2:臣观其言,似有深意,然每每避重就轻,不欲直陈利害,恐非忠臣之所为,陛下宜察之,以免误国大计。(司马光《资治通鉴》)
例句3:然其议论多避重就轻,不能切中时弊,徒以文辞取悦于上,而无实益于国事,终致众议纷纷,难服人心。(张廷玉等《明史》)

【反义词:】避重就轻的反义词包括勇于担当、直面问题、任劳任怨等。

我们大法弟子今天下世兑现誓约,都经历了巨大过程,但到了最后这一世,很多人却迷惑了、退缩到人中去看待修炼与责任了。

乾隆时期曾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的姚鼐写过一篇《登泰山记》。作者与友人顶风冒雪游览泰山,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坚持到达山顶后所看到的那番壮观景象,是坐在山脚下抱着手炉闲聊时无法巧遇的。

师父的《登泰山》,相信每一位真修弟子读来更是都有身临其境之感:

攀上高階千尺路
盤回立陡難起步
回首如看修正法
停於半天難得度
恒心舉足萬斤腿
忍苦精進去執著
大法弟子千百萬
功成圓滿在高處

三、知难而退

【语义:】“知难而退” 的原意是指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选择放弃或退缩。或者作战时随机应变,遇形势不利就先行退兵,减少短期损失。后来泛指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去克服。

【例句:】
例句1:面对困难和压力,他选择了知难而退,以免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例句2:臣闻進有礼,退有义,知难而進,义也;知难而退,亦义也,愿陛下察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例句3:夫知难而退,非怯也,审时度势,保全大局,智者之所为也。(陈寿《三国志》)

【反义词:】知难而退的反义词包括知难而進、锲而不舍、金刚不动等。其中“金刚不动”表示一种不动摇的心态,意味着在面对各种变化和干扰时,能够坚守初衷,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受外界影响而动摇。

面对困难时的退却,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种。比如想保存实力、避免损失,也可能是怕吃苦,而不是“吃苦当成乐”(《洪吟》)。修炼中遇到困难就不想干了;遇到矛盾就消极了;需要学习就放弃了;满足于“我做了”……其实违约的后果比俗世间的任何苦都可怕,下世时我们是抱着何等庄严神圣的信念?有多少人能坚持到底、不改初衷?

本文列举的三个成语只是汉语词汇的沧海一粟。总之,做好人的标准和传统,不是知识学问,本质上是道德,是神传智慧,是人类回归天国家园的保障,是修炼人走向圆满的起点。正法修炼的时间所剩不多了,做人“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转法轮》)真的不能再有那么多水份了。

谨以此文与同修交流和反思,抛砖引玉,促抓紧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