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说,“那么执著圆满是不是执著哪?不也是人心在执著吗?佛会执著圆满吗?其实真正接近圆满的修炼者是没有此心的。”(《去掉最后的执著》)师父《在大纽约地区法会的讲法和解法》中讲:“明慧网登一篇文章,有个学员一路讲着大法真象、喊着“大法好”,不管带到哪儿,恶警说什么我都不听,你打我骂我再狠,我也就是这样。那个劳教所吓得赶快退回去:我们不要。因为它们想:我转化不了她,还影响一大片,(众笑)它们还拿不到奖金。(鼓掌)没有办法,那派出所那往哪儿留啊?没有办法,送回家去了。”“看上去表面好象是人的表现,实质上不是。是修炼到那一份上了,真正达到那个境界了——抓来了我就没有想到过回去,到这儿来了我就是来证实法来了,那邪恶它就害怕。而且目前邪恶数量相当少了,越消灭它们就越少。”
那是因为她的境界到那儿了,另外空间的邪恶受不了。那么为什么受不了呢?想起师父的一篇评注《也三言两语》:““好人”一文话不多说明了一个理。对宇宙真理坚不可摧的正念是构成善良的大法弟子坚如磐石的金刚之体,令一切邪恶胆寒,放射出的真理之光令一切生命不正的思想因素解体。有多强的正念,有多大的威力。大法弟子们真的是在从常人中走出来。”
明慧网上有许许多多故事,正念强大的大法弟子,使亲人由反对到理解到坚定支持,使领导、同事送她去证实法;使抓她们的警察在集体正念与讲真象中退去;有因参加法会二十多个弟子一起被抓,其中一个女弟子被恶警毒打六天六夜,她只一口咬定“人是我叫来的”,别的什么都不说,却被恶警给放了,其他学员都被送劳教;也有的用正念铲除了他和妻子同时看到的他要到林业大学发真象材料时邪恶抓他的安排,堂堂正正把真象发完回来了;也有的用正念改变了打印机先天就有的缺陷……。
相比之下,邪恶敢在一些所谓“凡事向内找”的弟子周围逞恶、侮辱,他们真的做到金刚不动了吗?师父说:“你们心态很正的时候特务是不敢在这里呆的,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被正的场同化了,因为大法弟子发出的纯正的这个场啊,会消除人所有思想意识中不好的东西,纯正的场就解体它,解体人意识中一切不正的东西,这就是救度与慈悲的另一种体现。”(《在2003年美中法会上的讲法》)师父说:“忍不是懦弱,更不是逆来顺受。”(《忍无可忍》)正法时期的大法弟子向内找是不是要看是自己的什么心,怕还是把承受迫害当作提高,才没有使邪恶胆寒?
师父说:“如果一个修炼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放下生死之念,邪恶一定是害怕的;如果所有的学员都能做到,邪恶就会自灭。”(《去掉最后的执著》)向内找,我们做到了吗?
有许多弟子被抓被打很坚定,结果被关押,“静思几多执著事 了却人心恶自败”(《别哀》)。师父说:“迫害发生了,那我就利用其为大法弟子在证实法中否定迫害,从中树立大法弟子的威德。”(《也棒喝》)那么是不是我们虽然放下了生死,却把反迫害、否定所谓考验、堂堂正正讲真象放到了后面?个人的生死与证实法,救众生哪个更重要?
正法走到了今天,邪恶的气焰没了,迫害包括迫害者中共本身眼看维持不下去了,有部份弟子为此常津津乐道。师父不是讲了,“发生多大的事就当作什么也没有,照常的做着大法弟子该做的”吗?(《2004年华盛顿DC法会上的讲法》)那为什么不想想怎样利用这最后的机会救度众生呢?师父不是说:“为此,大家要更加做好大法弟子要做的三件事”吗?(《新年问候》)等待而不做或自己怕在这最后时刻做更多的事而遭迫害就少做,或避开不做,背后的基点是为己还是为公呢?
也有的弟子喜欢谈“众生”,象自己拥有私人财产越多越好,盼着众生之多。作为一个大法修炼出的觉者不要为他的无量众生负责吗?那是未来宇宙给予的责任,如果我们今天还时不时的不考虑整体形象,整体证实大法,不共同协调好三件事,我们有资格谈那份责任吗?师父说:“而真正的佛他是宇宙的保卫者,他将为宇宙中的一切正的因素负责。”(《导航·在美国西部法会上讲法》)“大家知道,佛、神他可以为众生、为宇宙的利益放弃他的生命,什么都可以放弃的,而且坦然不动的。”(《法轮佛法(在美国西部法会上讲法)》)有的弟子总想的是即使自己死了也能圆满,确实是吧,但是在天国世界中佛为了维护真理而能舍弃一切(包括生命),他会想着个人圆满吗?
师父说:“为什么一个生命要大法与我亲自传度?说白了,什么样的生命配宇宙大法来度?被度的生命能仅仅是为了个人圆满吗?”(《也棒喝》)走到今天,我们都知道要为救度众生付出,但付出能是有保留的付出吗?师父在《瑞士讲法》中谈到正法与救度众生之难时说:“我能最大限度的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所以我能解开这一切。”(《在瑞士法会上讲法》)我们呢,为救度众生应有满足吗?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最后,上千名被辛德勒营救的犹太人感谢他时,他却哭了,指着自己的手表和戒指说:“本来,我还可以用这个再救几个人,用那个再救几个人的”。大法修炼的人呀,难道我们的境界还不如一个常人?扪心自问:我们尽力做好师父要我们做好的三件事了吗?
个人体悟,请慈悲指正。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5/9/4/6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