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否》说:“君子以俭德辟难”,大意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这句话一方面是阐明俭朴的德行能够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险。《周易》一书非常具有辨证思维,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份彰显自己,这样才能渡过难关。
《尚书·大禹谟》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即在国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尧、舜、禹对天下大事都是尽心尽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述别人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来训诫子孙。人想过好日子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他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节俭有助于抑制过份的欲望,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反对骄奢淫逸、靡费财务,提倡节俭。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这话很有道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从表象上看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勤俭,这也是今人应该遵从的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