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之乐教(下)

【明慧网二零一二年七月十七日】(接上文)

三、帝喾之乐《六英》

帝喾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百姓之所急。行仁德而不失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他遍施恩泽于众人而不考虑自身,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天下无不归顺。

他令人建造了祭祀天地的神坛,每年均率臣民在那里举行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相传他令人制乐成功后,订在仲春的丁卯日进行演习。他拜了仙人赤松子为老师,于是邀了赤松子和百官同到合宫观看演乐。合宫建筑在祀天帝的一个圜丘的北面,四围都是长林大木,当中一座大殿,四边无壁无门,殿内殿外陈列乐器,祥金之钟,沉鸣之磬,都挂在殿上,其余的或在两楹之旁,或在阶下。六十四个舞人,都穿着五彩之衣,手中拿着干戚、羽旄、翟龠之类,分列八行。三十六个乐工,则分作六列,各司其事。

演乐开始后,乐工奏乐,歌者齐唱,唱歌声与乐器之声按腔合拍,和谐之至,随后那六十四个舞人亦舞起来,与那乐声的音节相应和。正在目穷千变,耳听八音之时,帝喾等人忽然听见外面无数观看的百姓都一齐在那里叫道:“好美丽的鸟儿!”众人不禁仰面向上看,只见当先的一对极美丽的大鸟,随后的是十几对天翟,再次的是各种文鸟,翻飞上下,左右参差,又仿佛如万朵奇花在风前齐放,赤松子称赞道:“乐制作得极好!来的这最大的两只鸟,就是凤凰呀!它是五德具备之鸟,头上的文彩仿佛象德字,翼上的文彩仿佛象顺字,背上的文彩仿佛象义字,腹上的文彩仿佛象信字,脸前的文彩仿佛象仁字,戴德,拥顺,背义,抱信,履仁。它能通天祉,律五音,览九德。”帝喾就给这个乐取一个名字,叫《六英》。此后,那凤凰和其余诸鸟都栖宿在各处树上,不再飞去了。百姓们称颂帝喾的功德能够感动禽兽,可谓圣世盛瑞。

四、帝尧之乐《大章》

帝尧观测天文、钦定历法;博纳众谏,任人唯贤;推行德教,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教育百姓和睦相处,做到“九族既睦”,使民风淳厚。

帝尧制作了乐曲《大章》。据《礼记》记载:“帝尧立,乃命乐正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琴,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曰大章。以祭上帝。”乐正质模仿山林溪谷之音,推而进之,再用鹿皮蒙缶的鼓和石磬及十五弦的瑟敲起来,又用许多浮石拊击起来,以象上帝玉盘之音。帝尧命名为《大章》,后来亦称为“大唐之乐”。它的歌词中有:“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凰喈喈”。每次享上帝的时候,奏起这乐来,百兽相率而舞,凤凰翩翩起舞,出现“凤凰来仪”的盛况。可见乐的感物全在至德,不在乎制作之繁简。这个乐曲所以称为大章,大章便是宏大的乐章,《乐记》中说:“大章,章之也”,“大明天地人之道也”。《史记》中称赞帝尧的德行彰明,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阳,敬仰祥云一样。

帝尧时还增修沿用了黄帝时的乐曲《咸池》。唐代的元稹在诗歌《咸池》中称赞帝尧的至德:“元化油油兮,孰知其然。至德汩汩兮,顺之以先。元化浘浘兮,孰知其然。至道泱泱兮,由之以全。”

五、帝舜之乐《韶乐》、《南风》

帝舜受禅于尧,身负众望。他集诸多美德于一身,孝闻天下,德播世间,大力推行礼乐文化和神明祭祀活动。他制作的《韶乐》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经典的地位,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乐》作为国家大典用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是天籁之音,体悟的是天地之心志,表达的是对上天的歌颂与崇敬。

《韶乐》又名《九韶》,内容相当丰富,共有九章。史载帝舜发明了箫,他选用适当竹管十个,其长三尺,密密排之,参差如凤凰之翼,以象凤凰之鸣,而加之变通,命名为箫,他令乐正夔制乐时加入了乐器箫。相传《韶乐》制成演奏时,堂上之玉磬声、琴瑟声与堂下之管声、鼗鼓声、柷声、歌声遥遥相答,中间更杂以悠扬的笙声与洪大的镛声,正所谓“六律交畅,八音克谐”。人们听得乐器之中还有一种声音,悠悠扬扬,缭曲清越如鸾吟,如凤鸣,刚而不激,柔而不随,正是箫声。天空之中来了无数凤凰,一齐引吭长鸣,那声与乐声高低应节,一样悦耳。因为《韶乐》的主要伴奏乐器用“箫”,故又称之为《箫韶》。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看《韶乐》时叹为观止:“完美啊,广大无边像上天一样覆盖一切,像大地一样承载一切。这是上天的盛德吧?!”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乐》时称赞“尽美矣,又尽善也”,以至于使他“三月不知肉味”。此后,“尽善尽美”不仅成为一句成语,它更成为美学史上关于评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标准。

相传帝舜南巡时,征服南方三苗是为了使中原文化传入苗地。他来到汉、苗交界之地时,忽听鼓角齐鸣,手执弓矛的苗民将其团团围住,呐喊之声此起彼伏,形势危殆,帝舜制止了有人提出的“请伐之”,命人奏起了美轮美奂的《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虎视眈眈的苗民在妙不可言的和美乐声中,一个个丢弓弃矛,伴着节奏跳起舞来,一场干戈化为玉帛。后来三苗欣然诚服,而且移风易俗。

帝舜还有一个乐曲叫《南风》。《礼记》中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史记》中记载:“舜歌《南风》而天下治。舜之道何弘也?夫《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帝舜南巡时,感谅南方赤日似火,酷暑易旱,百姓疾苦。而当南风乍起,熏风时雨,顿解万民之焦渴和燥热。他看到南国民众在温暖和煦的南风中那样欢欣愉悦,感慨万千,手挥五弦琴,放声吟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他为自己的臣民祈祷上苍,切切思虑着拯救万民于水火,人们称《南风》为治世之乐。

“圣王作乐”是儒家音乐思想重要的内容,孔子尤其看重音乐实施的道德含义,说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治民安上莫善于礼。”多古代典籍所载之传说中的圣王乐舞,在历史过程中无数次被儒家知识份子反复述说和论证,反复强调其意义和价值,无数次著之于诗文,吟咏于歌赋。乐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涵,远超音乐的本身。礼乐充盈于天地,合于阴阳,通于神明,涵养人的行为,使人心向善,顺应天地并关爱他人,明辨是非善恶,觉悟人生而归于天理正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