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五个月家庭人员的变化,环境也随之变化了,不看的电视,现在是天天开着,只要你在屋里干活,就能看到或听到,自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自由自在的想上哪就上哪了,家里来的人也得经过丈夫同意才行,不然就给脸子看或骂骂咧咧的。
我心里很困惑,几次都想发脾气,但想起师父的承受,自己都忍住了,心里很苦;有时真想象以前一样跟他大吵一场,然后出走单过。忍忍再想想:如果我还象以前那样不理智,只想在常人中活得痛快些,身边的人就不能得救,这不是师父想要的。他们也都是师父的亲人,曾为了得这个法,生生世世付出的太多太多,甚至掉过脑袋,想想这些,我只能向内找、修好自己。想起法的时候,还能做到,反之,就很苦或麻木,时间一长,思想业钻了空子,它让我不愿意炼功,法也看的少了,而且还跟常人看起电视来,看完就后悔,着急,没办法,我明白的一面就求师父加持我精進。
机会来了,孩子出去旅游,我就和同修(大姐)晚上去孩子那住,也想借此机会让大姐天天早上带我炼功,除此之外,还能一起学法、发正念。
有一天晚上,我和大姐发完一个小时的正念,大姐还要读一讲法再睡觉,我当然愿意,但在读法时,由于我白天在家,没拿来“老花镜”,孩子家的这本《转法轮》又是繁体字,顺序又是纵向排列,有些字我还不认识,在读的过程中,一边调节眼睛的焦距尽量看清书上的字,一方面还要分辨字念什么,字一旦不认识,大姐就提醒我,我有时为了记住这个字,就多看一会,大姐听我没声音,认为我又不认识了,再提醒,我就着急,这一急,又找不到行了,想告诉大姐我现在的状态,又怕大姐为了我今天不学了。
那时我只能全神贯注的用眼睛去看书上的每一个字,在用全部的心思去分辨字念什么,又不能急,一急声就大,声一大就找不着行,我就慢下来,慢慢的念,生怕再跑行,速度缓慢、声音温和,不认的字也能从以前读过的法中想起来。
念着念着字字句句都入了心,每读一句法,脑中都会出现自己做过不符合法的地方,就这样越念越想念,越念越祥和,念完一讲后,大姐说:你今天读法的声音又轻又祥和,没有了党文化的“冲”,我也就跟着声音小了起来。我明白,今天学这一讲达到了师父说的静心学法了。学这一讲法使我整个人在二十四小时内都在法中,做什么事都用正念看问题。
第二天在学法组,学完法后,有个外地同修想要切磋一下,有个同修提议让我说几句,我拒绝了,头一次觉的自己修的太差劲了,没啥说的,而过去每回不让我说,我还说起来没完呢,滔滔不绝的说。别人打断我的话,我还伺机打断她的话,再抢着说,不管说的在不在法上和在不在交流的问题上,我都自以为是的说。现在想起来,给同修们添了不少麻烦,真是惭愧!
学法后,我又去另一个同修那儿办事,同修见到我,就用讽刺的语言跟我说话,我没吱声,因我知道这样说话是不符合法的,他很诧异,因为平时我就象他这样回他的话。过了一会儿,他又跟我说起同修之间闹矛盾的事情,我觉的他在背后议论别人,不符合法,我就说了一句,不要这样说,每个修炼人都有没修去的人心。他还继续钻到具体事件中说他知道内幕,他此时的状态让我起了厌恶的情绪,但我马上就意识到,师父说过:“俩个人之间发生矛盾,第三者看见了,第三者都得想一想我自己哪里有不对,为什么叫我看见了?何况俩个发生矛盾的人就更应该看一看自己,要内修嘛。”[1]这样看来他的表现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看我不搭茬,他又说起我的哪些不对,我都虔诚的接受,并合十谢过,没有一丝狡辩。他觉的不可思议,就聊上了常人嗑儿,我很无奈的说自己有事情要办,在离开时,他说了一句:“今天是我见到你最‘窝囊’的一次。”我听后,真的是痛恨自己以前就是这样伤害别人,我对不起被我伤害的同修。
下午,我又去了刚结束病业假相的同修家,因跟另两个同修约好去她家学法、发正念,发正念时,我的掌不一会儿就立住了,浑身被能量包裹着,发出的功所到之处,一切邪恶全部灭尽,讲好是发半个小时,可后来整整发了一个多小时,才觉的不长时间;以前发正念,一发正念,就紧锁眉头,使劲儿的发,身体累的够呛,还没正念的感觉、也静不下来。
随后读法也很入心,病业假相的同修的眼睛也由浑浊变的发亮了,她在发正念、学法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都坐在沙发上,学法时坚持拿着书看,我们都很感谢师父的加持。
这时其中有一个同修要切磋一件事,总是钻到事中呛呛着,另一个同修看到她这样,就表情严肃的大声呵斥她,而且边说还边挥舞着手臂。她的举动吓倒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
我当时就觉的这不是以前的我吗?打着帮助同修的幌子,其实是在发泄邪党灌输给的怨恨,激進的高调发言,指责同修的缺点、好想斗倒对方,才能解自己不知哪来的恨一样。伤了多少同修都不知,还自以为是,洋洋自得,那一刻真是被邪党文化变成了非人还不自知。
以上就是我静心学了一讲法后二十四小时内的受益过程,叩谢师尊的加持!
弟子一定要精進。不当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美国东部法会讲法》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9/4/6/17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