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弘道 富而无骄(2)

更新: 2023年09月08日
【明慧网二零二三年九月五日】(接前文)春秋时期,人们把追求天地间的大道当作是生活中的主旋律,庶人、士大夫都将穷究天地间的道理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来追寻,谁要谈道,是要受到他人敬仰的,谁偏离了道,就是在偏离人生正轨,这样的普世价值一直关照了中华民族两千年。如果要是今天,原宪的回答一定会被人耻笑。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的道德落差真的是很大啊。

路遇原宪,让子贡开始反思自己。孔子和子贡的两次谈话,让子贡恍然大悟。下面我们就讲一讲这个故事。

仲尼有一次领着子贡去鲁国的一个宗庙中参拜,孔子叫子贡往一个叫宥卮(yòu zhī)的器皿中倒水。宥卮也称“侑(yòu)卮”,即欹器(qíqì),是古代鲁国发明的灌溉用汲水器,完全装满后会倾倒,使水随之倒出。相传齐桓公总会在座位右侧放置欹器,用以自戒。

子贡提水往里灌。宥卮空着的时候是略微倾斜的,水装进一定量后会竖立起来。孔子让子贡继续灌。在水灌满时,宥卮突然倒了。

子贡觉得很奇怪,问孔子是什么缘故?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天下万事万物,盛极则衰,泰极否至,如日中天后就要进入黄昏,月盈之后便是阴亏。所以,聪明睿智的人要学的愚笨一点,雄才大略的人要学会拙朴一些,刚毅勇猛的人要知道敬畏一些,富足尊贵的人,要明白简朴平淡的道理。”

子贡听了孔子一席话如醍醐灌顶,领会了尊师的良苦用心。

孔子又对子贡说一件自己年轻时向老子请教什么是“礼”的事。老子当时回答说,人只有在顺境中学会自我抑制,才能最终长久啊。这话言简意深,“贫贱不能移”,咬咬牙吃得了苦即可;所谓“富贵不能淫”,富而当仁、富而不奢,则需看淡欲望和权力的诱惑,才能保持平常心,谦逊、自制。

子贡是极其聪慧好学的人,听了孔子的话之后,回去就开始悟道。过了一段时间,他带着心得跑去问师父:“如果做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您觉得怎样?”孔子说,“好是好,但做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才是更上层楼。”子贡一听,高兴得了不得,离真理大道又近了一步,赶紧说,这不就象《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吗?我们的人生感悟、修道体悟就是要这样不断打磨锻造啊。

善扬美、不匿恶

孔子毕生追求的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知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子贡对儒家道德的尊崇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成就了他的高贵精神内质。他善扬人之美、不匿人之恶。

围绕着“礼”的政治主张,子贡提出了很多论断,当中有不少成为古往今来的人与人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价值标准。譬如:“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子贡还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礼”和治乱盛衰、生死存亡直接紧密关联。孔子过世后,鲁哀公前去吊唁,被子贡驳斥:“我老师在世时,你不加以重用,如今仙去,你来干啥?你这不是虚情假意吗?这合乎礼制吗?”这说明子贡奉礼不奉君,是一位诤臣。

子贡还反对当政者严苛重典对待民众。子贡非常推崇子产在郑国实施的仁政。子产在郑国的善政深得人心,子产病逝时,“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

他认为,当政者如果不对百姓进行礼制的教化,而一味地用刑法去惩治民众,是残暴的行为,就是贼寇,所谓“不教而诛谓之贼”。

孔子说:“善施政者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充足的军备和民众的信任。”子贡问道:“若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若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储备。自古人们都难逃一死,但若没有民众的信任,那政府也立不起来了。”

据说,子贡讨厌的人有三种:其一,抄袭别人却自以为聪明;其二,不谦逊却以为有勇气;其三,攻击他人却自以为很正直。子贡可能的缺点是同理心不足,因此在《论语》中,孔子三次提醒他要“恕”。

结语

富而好仁、富而好礼、富而好德、富而好学。

子贡奉行儒学仁爱,不只独善其身,还兼济天下。他政商通达,将仁义与贤智,事功与济世,巧辞与止战融为一体,易货于曹鲁之间、槲旋与列国之际、惠施于天下,成就了仁爱、诚信、善谋的中华儒商。

唐开元27年(公元739 年)子贡被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子贡被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孔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