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虞舜制陶化东夷

【明慧网二零一二年九月五日】虞舜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姚姓,名重华,今山东诸城人。舜帝才能卓越而品行高尚,青年时代就以至孝而闻名。

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父顽、母嚣、象傲”,几个人串通一气,多次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不失兄道,爱护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磨练自己,道德修养愈来愈高深。

相传,虞舜还为中华陶器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为谋生计,舜曾经在黄河之滨的诸冯村制作陶器。史载“舜诚制陶,精美不窳”,舜制陶工艺精湛、陶形美观、经济耐用。舜制陶注重选料,严看火候,揉泥到位,所以他的陶器深受人们喜爱,许多制陶的人们都愿意向舜请教,舜也乐于将技术授给他人。因被舜之德,很多买陶人不惜远道而来,争相求购。然而舜始终一丝不苟,而且连价值也不肯抬高,只求十一之利而已。

当时,舜轮制陶器的作业技术,传遍黄河南北。而在接近东夷的某地,因为制陶的人越来越多,陶货供不应求。陶工们为了贪图利益,开始偷工减料,揉泥功夫不到位,烧火时间也缩短了,导致陶器质地脆弱,使用不久就易破碎,陶工们却因省工省时省料而获利甚丰。

舜听说此事后,为了化导制陶人,同时也利益一方百姓,他到卫地另设陶场,在此精心研习造胚和制陶技术。舜采用先进的烧制工艺技术,力求制出坚固耐用的陶器,陶器上面还加上美丽的纹饰,陶口由大变小,很受大众喜爱,商客都争买舜的陶器。

传说,因为大家纷纷购买舜制作的陶器,以至于旧陶人个个生意清淡,门可张罗。大家气忿不过,就来和舜滋闹。舜对大家说道:“诸位以为我是来争夺诸位的生意吗?可是制货之权在我,买货之权不在我。人不来买,我不能强;人家来买,我不能推。诸位试想,同为陶器,何以诸位所做的大家不喜买;我所做的大家都喜买?是什么原故呢?”众人说道:“你所做的坚牢,价又便宜;我们所做松脆,价值又贵。所以大家买你的,不买我们的了。这岂不是有意和我们作对,夺我们的生意吗?

舜道:“对于人生日用织物,诸位一定不要松脆的物品。那么我怎样可以做了松脆的物品去卖给人?”众人说:“向来我们所做的大家都要买;现在你来做了,大家才不要买。可见是你之故,不是货色松脆之故了。”舜道:“这又不然。从前大家要买,是因为除诸位所做之外无处可买,是不得以而买,并非欢喜要买。譬如凶荒之年,吃糠吃草,是不得以而吃,并非欢喜去吃。现在诸位拿了松脆之物强卖给人,与拿了草根糠屑去强人吃无异,岂不是不仁吗?”众人回答说:“我辈做手艺的只知道求富,不管什么仁不仁!”舜又道:“不是如此。仁字之中才有富字,除去仁字之外,哪里还有富呢?”众人忙问何故,舜趁机引导大家说:“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就是仁。我不欺人,人亦不欺我。我欺人,人亦必欺我。现在诸位因为求富的原故,拿松脆的物品去欺人,但是欲富者,人之同心。百工之事,假使都和诸位一样的窳陋,无物不劣,无品不恶,试问诸位还能够富吗?诸位所做的只有一种陶器,而须向他人去买的,不可胜计。以一种敌多种,怎能敌得过呢?即便在陶器上多得了利益,但是消耗于其它种类的不知有多少倍!不仁而不富,这不是不明智吗?”

众人似有所悟的说道:“是呀,这几年来,各项物件都有些不耐用,就是这个原故啊。”从此之后,那些制假的陶工们,都开始以舜为榜样,以诚实为做人、经商的原则,认真制陶,不再粗制滥造,制作出的陶器又坚固耐用了。

东夷荒蛮,民风浇薄,经商中为追逐利益而制造劣质产品的现象颇似当下。但圣人治国,“德为先,重教化”,不以严刑峻法为本。制陶人在舜的言传身教下改过自新,风气也日渐淳厚,无须三令五申,更不必高压强制,只需以心法相传,人人皆重德行善,无为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记》这样评价舜帝:“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只要是舜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走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故司马迁赞叹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